《國語日報》的「2010兒童大未來」調查,發現最受小五、小六學童喜愛的職業,前三名分別是歌星或演員、醫師、電腦工程師,而且選擇職業的考量,「薪水高」是首要。
學者認為,下一代對職業的偏好及職業選擇,和媒體的報導高度關聯,媒體對兒童有很大的社會責任;親職專家認為,調查反映兒童對職業內容不夠了解,只看到表面風光,也呈現兒童價值觀的偏差,過度重視金錢報酬,卻不願忍受辛苦,值得家庭和學校教育省思。
孩童的職業偏好或選擇或許是一時的,以「歌星或演員」做為嚮往的職業也並無不妥,但反映的問題令人擔憂。筆者在教學現場中,看到許多孩子認為「敢秀」,就是通往演藝圈的敲門磚,喜歡無厘頭搞笑,和模仿電視節目的搞怪口號,這樣偏頗的觀念值得憂心。
近幾年來,有家長因工作晚回家等因素,拜託筆者要求他的孩子在家少看電視,這顯示家長在孩童觀賞電視節目時,並未輔導,將教養全盤交給了電視。在言論自由下,很難嚴格要求電視節目尺度,成為「插電的毒藥」,如果家長不把關,孩子就容易接收扭曲的價值觀,甚至內化。
洪蘭教授在著作《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中提到,「正直的人格與閱讀的習慣是應從小培養的」,但如果教養孩子的是電視,教養出來的孩子恐怕是人格扭曲與價值觀偏頗,家長實在不可不慎、不提防。
李學(嘉義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