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從小只喜歡罕見稀有的事物,比如現打的冰沙和亮晶晶的珠寶,但仍然經歷過明顯的模仿時期。
比如中學時代曾經模仿朱自清的〈背影〉,讀過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文中藉由父親的背影勾勒出父親偉大辛苦的一面,作者與父親離別時,那濃濃的愁緒特別讓人印象深刻。
我藉由模仿它的文字表達、構思走向,從中學到一些技巧,除了用直敘法寫父親的辛勞,還學到透過幾個小動作與父親的體態,讓讀者的感觸與作者相呼應,雖然最後沒能寫出一樣好的文字。
到了大學,因為特愛席慕蓉,當時她出了一本詩集叫《七里香》,我在買回家讀完之後,瘋狂地仿照她的味道寫了一堆東西,但當時有同學回應道:「寫得好像席慕蓉。」
然後是九把刀的小說,因為每次看完便無法自制地笑出來並熱血起來,一度想模仿他的寫作風格,後來想想,自己連身邊所能運用的武器都寫不出來,更別提要在一個適宜的時機罵一句髒話,寫出那麼有趣的文字了。
幾次模仿都被識破,就表示缺乏個人特色,所以後來我變得十分排斥模仿,除非是利用了別人的文字而不自知。
不再模仿,主要是沒有成就感,只要出於模仿,別人給的評價永遠是「很像某某人」,而不是「獨一無二」,就像有個影子要去擺脫。我不喜歡附和,我期許自己要跟別人不一樣。
雖然模仿是條捷徑,等於是在學習,但如果能做得比別人好,又何須去接收別人的殘羹剩菜呢?
模仿也有條件的限制,並不是建立在全盤吸收別人的經驗上,就像穿衣打扮,毫不考慮自己的身材優缺點的話,只會弄巧成拙;又如剪頭髮,明明是短髮,偏要剪出一個長髮造型,有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