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她如何保持了這麼平靜的面容,尤其,在歷經了人世的許多滄桑之後?
是因為她的洞徹大悟?如果人生是苦海,那麼離合悲歡只道是尋常。誰的心頭不曾縈繞過一首哀歌,只合夜深人靜時,獨自唱給自己來聽?然而,倘若以為世上唯有自己最為悲苦,那是誤解,其實,旁人的擔子未必輕省,不過是不肯輕易揭發個人的痛處罷了。
是因為她的慈心悲憫?她願意原諒寬宥所有曾經虧待過她的人。他們,也或許有更大的苦衷,在無奈中犧牲、掠奪了她的權益。畢竟是凡人,難逃人性原有的弱點,或好逸惡勞或欺善怕惡或自私自利……人在走投無路時,只求自保,再不談仁義道德了。當飢寒交迫之下,重視榮辱已成為太高的標的,又有幾人能夠做到呢?
回想她坎坷的一生,幼年喪父,貧苦的童年養成了她儉樸、奮發的個性。婚後,原本希望能好好經營屬於自己的家,再不要漂泊無依;沒想到遇人不淑,花心的丈夫緋聞不斷,哪堪托付終身?她不得不堅強起來,拉拔兒女長大成人。其間的辛酸,外人無由得知,唯有自己了解。也許,她的心境一如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傍晚時分,心不愜意,於是坐上馬車,到古時的樂遊原上遊玩。這時望見落日餘暉,景致多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黃昏,美景也即將消逝,令人興起無限的惆悵……
如今,她已走在人生的暮年,夕陽雖好,黃昏臨近。她沒有任何抱怨,閒暇時,她讀經,當義工,努力說好話、做好事。她時時心存感恩,自己還有不錯的身體,可以自我照顧,也可以四處走動,看山、看水。
真的,沒有什麼值得計較了。她緩緩的拿起做了一半的手工,又繼續認真的做了起來。「知足常樂」,這話還真有幾分道理呢!
黃昏的彩霞美麗,也一如她的人生晚景。她平靜的面容看不出悲喜,想來,上天仍是眷顧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