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次造訪各地的昆蟲館或蝴蝶館時,總有機會聽到一旁的遊客抱怨說,他們在館方設置的生態觀察箱前,只看到了一堆植物(雜草),並沒有發現任何一隻解說牌上標示應該出現在生態觀察箱中的昆蟲。
會發生這種情況通常有兩個原因,首先,有可能是館方疏忽或管理不善,觀察箱裡的昆蟲死亡或逃逸,使得遊客緣慳一面;第二種情狀況是,該隻小昆蟲躲在觀察箱中的小角落,或是體色與生態箱內的環境太相似,擬態的結果,使得遊客以為觀察箱中,除了植物之外,空無一物。
在室內昆蟲館想要觀察昆蟲,都可能被受限於昆蟲擬態而造成觀察上的困難,更何況是在野外!
昆蟲平常出沒的時段是幾點,昆蟲喜歡在那些地方出沒,賞蟲時要注意那些事情,才能不傷到昆蟲本身也不傷到自己,同時又能方便觀察。
首先從較單純的昆蟲出沒時段,不管是賞蝶、賞甲蟲或是其他昆蟲,最好是能在上午10點之前或下午3點之後開始,因為在台灣一天之中最熱的時段,約莫是上午10點至下午3點間,這段時間由於氣溫較高,所以昆蟲不偏好在這段時間出沒,這情況在夏季特別明顯,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則在之前的文章中說明過的,對於一些較具觀賞價值的昆蟲,其適合活動的溫度多集中在20℃~30℃之間,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使得昆蟲暫時在棲地中休息,同時減少活動。至於夜行性昆蟲,其出沒時間多集中在日落之後至午夜,約下午6點至0點之間。
再來是昆蟲喜歡出沒的地點,除了一些數量較多的粉蝶、斑蝶或是色彩鮮艷的鳳蝶較容易在訪花時被人們發現其蹤影外,其他昆蟲,例如蝗蟲、螽斯或甲蟲類,大多只能聽其聲,而不見其影,或是只能驚鴻一瞥,看牠們從我們眼前飛過,其實這些可愛的小昆蟲的棲息環境,不少就是在市郊親山步道或是公園裡的各式植被中,只是他們並非棲息在植物表面,而是棲息在背面,各位讀者有機會到各地的親山步道健行時,不妨翻翻步道兩旁植物的背面,就有機會發現這些小昆蟲;在白天可以觀察植物背面外,對於一些重度上癮的自然觀察者,夜晚,才是賞蟲的最佳時刻,找條山間人間稀少的小路,尋找路旁燈光所能照射的範圍,平時一些不常見的各式甲蟲或蛾類,便紛紛出現在眼前。
不管從事何種戶外活動,安全是第一要項,在台灣,只要賞蟲的地點並不是甚麼土石流警戒區,或是其他類似的危險地點,那賞蟲其實是件老少咸宜又有益身心的安全戶外活動,唯一可能會影響安全的因素大多來自於蟲子本身,所以「不要亂碰」是保持賞蟲時安全的方法之一,特別是有毒毛的毒蛾或毒刺的刺蛾,如果皮膚接觸到這些毒毛或毒刺,會引起過敏反應。我在念大學時,為了製作昆蟲標本的原因,頭部曾經不小心接觸到毒蛾的毒毛,結果徹底成了一顆『豬頭』持續了整整一星期;後來為了避免直接碰觸昆蟲,又能方便觀察,我都會攜帶小塑膠盒或塑膠袋,把有安全疑慮的蟲子放在盒子或袋子中觀察後,再放回原來的棲息環境。
以上的賞蟲方式,多適合在登山健行時,除了強健體魄之外,同時也能欣賞上天造物之美,至於較專業的昆蟲採集或標本製作方式,還請見下次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