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經濟協議(ECFA)第二次協商昨天結束,報載只聞樓梯響的馬總統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ECFA辯論,也有了譜,預定在本月底前舉行。
之前國、民兩黨都宣稱願意辯論,而對方拒絕溝通,這類新聞反覆出現,而在同一則新聞中,並陳兩造相互指責的說法。
為什麼他們都稱願意辯論,卻用各種招式一再拖延?我認為,其實很簡單,他們並沒有什麼意見的分歧,在全球化架構下,讓台灣命脈繼續依賴對外貿易,犧牲在地產業,出讓政治與經濟權力,早就是兩大黨的共識,但國民黨不能承認自己無力照顧在地產業,而民進黨囿於利害,又不能反全球化,因此雙方只好不斷假裝過招。
以目前台灣依賴對外貿易的程度,加上已是WTO成員,及在全球化潮流下,簽署ECFA是趨勢,辯論與否其實是個假議題,反對ECFA只是不知所云的「逢中必反」,或螳臂擋車的鎖國政策,終究只是狹隘的保護主義混合民族主義。
朝野兩黨真正負責的態度,應該是把ECFA議題當作一個契機,藉以思考全球化造成的影響,追本溯源地反省整個經濟體系,改變方向探索經濟在地化,甚至反向操作的另一條路,更重要的是,把政治和經濟的主導權留在台灣人民手中,留在人民所授權的政府手中。
如果這場辯論能有這樣的討論,那麼簽不簽ECFA,都會有正面積極的意義。
王鐘銘(台北市/綠黨中執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