暌違二十年的無殼蝸牛再度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放任房價飆漲,甚至透過高價標售國有地,帶動房價上漲!他們痛批政府只聽「企業大老」、「建商公會」、「建築公會」的建言,宣稱要藉年底五都選舉向候選人施壓,甚至夜宿街頭。
內政部統計,九十八年房屋買賣登記三十八萬八千多棟,比九十七年增加百分之二點三七,其中以台北縣買賣棟數最多。但面積是二十年來最低點,平均每棟降到三十一點五坪。
坪數縮水,照理房價應壓低,買得起的無殼蝸牛應增多,但「價量背離」,房屋並未便宜;反而年年上升,二十年前「無殼蝸牛」躺的忠孝東路,房價更不知翻了幾翻,根本是房價上漲的不得不然。
坪數變小不是關鍵所在,僅以近十年來說,台北市房價平均飆漲兩倍,台北縣上漲百分之五十,同時間受雇者薪資卻下滑百分之四點三,房價早已脫離經濟基本面。
台灣邁入老年社會,政府也提出「以房養老」政策,初估符合政策的老人有十一萬七千多人,以獨居且擁有不動產的老人為主。此政策尚在研議,縱能實現,無殼蝸牛又如何享受?說「以房養老」政策是「雲端政策」並不為過。
無殼蝸牛提出的訴求,總結四點,首先是,打擊都會精華區圈地、養地的套利行為,清查都會區公有地永不出售;其次透過信用管制手段,壓制房屋投機現象;第三,對於投機客修法重稅伺候,對弱勢族群加大補助力道;第四,中央設置更高層級的住宅管理機關,全盤規畫。
目前政府的因應對策,如健全房市方案,包括房租津貼、部分購屋貸款免利息、增建捷運線周邊平價住宅以及房屋交易資訊透明化等措施;另有提高房屋供給,不只在機場捷運沿線的A7林口站、A5泰山站、A6泰山站,以及在板橋浮洲、中和灰瑤、淡海新市鎮等地增建平價住宅。此外,政府也會將房屋交易資訊公開化;內政部已對房屋交易擬定配套辦法,包括將各種不同公共設施、雨遮的價格,明白揭示在房屋交易資訊中。
無殼蝸牛對這些措施並不滿意,認為在輿論聲討下,政府提出的「穩定房市的六大方案」,雖然洋洋灑灑,卻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實施平價住宅政策就不實際。
相較於二十年前股市熱錢帶動房價不合理飆漲現象,當下面臨的是更棘手的國際熱錢湧入,與社會分配兩極化的雙重壓力。
政府若要確立「住者適其屋」政策,當須積極遏止囤地套利,以平抑房價,讓一般受薪階層能夠購屋、換屋
;還要擴大扶助弱勢,提供租金補貼,並大幅提高住宅存量。
住宅是人民的「權利」而不是商品;政府應停止賤賣國有地、提供社會住宅,並管控都會區房租。如此,則政府與「無殼蝸牛」的意見才有交集,政府的房屋政策才符合「庶民經濟」原則。否則年底五都大選「無殼蝸牛」進駐忠孝東路,對政府將是何其難堪的「反對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