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再度以觀察員身分獲邀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衛生署接獲世界衛生組織邀請函後,和外交部、陸委會喜滋滋的召開聯合記者會,秀出邀請函影本,受邀名義是「中華台北衛生署長楊志良博士」,高層暗示這樣的模式將成為通例。
爭取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一直是政府和民間共同努力的目標,在民進黨執政時期,由官民共同組成的團體曾數次赴世界衛生大會闖關,每次都遭到中國大陸代表團的抵制,幾乎連會場都無法進入,更別說是以正式的名義受邀坐上會議桌了。
台灣之所以應該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不只因為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更因為台灣的醫療成就和經驗足以提供世人參考;尤其近年來各種流行病毒肆虐,人類對於醫療體系應該形成一個整體醫療網,誰都無法置身事外。遺憾的是,聯合國還是受到政治的宰制和干擾。
二○○三年SARS流行期間,台灣死亡病例超過八十人,感染超過七百人,這樣的遭遇不僅應該讓世人知道,其處理的經驗更值得借鏡;但衛生署長陳建仁只能以個人身分參加WHO,連觀察員的身分都未能爭取到,在「醫療無國界」的前提下,這不僅對台灣不公平,對世人也是損失。
馬政府上台以後,極力和中國大陸建立良好互動,雖然兩岸關係改善了、外交休兵了,台灣在國際拓展上不再阻力重重,但是進展有限。雙方惡性競爭的局面雖已解除,然而良性互動的機制尚未完全確立。雙方的互動基本上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主導。
在衛生署、外交部和陸委會的聯合記者會上,各界都關心台灣取得WHA的邀請函是否先經大陸同意,官員不敢正面答覆,只說兩岸關係的改善是我國際空間擴展的有利因素。事實上,誰都知道,以目前台灣在國際上的處境,只有中國大陸點了頭才算數。
雖說以觀察員的身分與會已經是很大的突破,從去年葉金川與會之後,今年楊志良再度以相同的名義赴會,政府官員也以「這將成為通例」而沾沾自喜;然而,我們努力的目標應該是成為WHO的會員,不僅僅為了台灣人民的健康保障,更為了世界衛生盡一份地球公民的義務。
目前台灣參加WHO的名義是「中華台北」,這樣的名稱顯然不是國人的第一選擇;但是到現在台灣參加國際組織的名稱就只有「中華台北」,藍軍喜歡的「中華民國」或綠軍喜歡的「台灣」,中國都不可能接受。在與中國大陸改善關係的同時,這個議題還是難以動搖的。
從一九九三年李登輝總統全力推動重返聯合國以來,歷經十餘年的努力,一無所成;馬英九上任後已經不再推動重返聯合國,畢竟這是最艱困的目標。目前努力的方向包括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民航組織、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找切乎民生議題的組織下手,既實際又易成功。
馬政府務實的手法固然值得肯定,但政府官員不能以些微的成就感到沾沾自喜;以觀察員身分參加WHA不能成為「通例」,只有成為正式會員,國人的權益和尊嚴才有更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