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為紀念台灣文學家楊逵逝世二十五周年,台南縣楊逵文學館昨天展出「楊逵手稿真跡」,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意外發現一本舊布皮的掌中書,竟是楊逵生前手編的《送報伕》中、日文對照版本,是首度曝光,李瑞騰直稱是漏網的壓箱寶。
李瑞騰表示,《送報伕》(日文原名新聞配達夫)是楊逵最重要的作品,最早經由賴和刊登在台灣新民報上,但只登出前篇,後篇就被禁,後來在日本得到文學獎二獎(首獎出缺),全文刊載在《文學評論》雜誌。
楊逵的《送報伕》曾改寫過,光復後也有不同版本出版。李瑞騰說,從這本舊布皮冊子,可想像當年楊逵如何用心一頁一頁地剪貼,還在上面用藍筆、紅筆校正,有些中文翻譯上面還寫個「?」,可能是對內容有所不滿意。上面也編有頁次,可能準備出版。
這本楊逵手編《送報伕》版本,是以一本日本「改造文庫」的自選歌集當成剪貼簿,打開內頁,左右頁各貼上一篇日文及中文對照,左頁是楊逵所寫的日文版,右頁則是魯迅弟子胡風翻譯的中文版本。
李瑞騰說,胡風是大陸三十年代重要的評論家,曾將台灣、朝鮮等反映殖民痛苦的文學作品,出版《山靈》一書,其中收錄了楊逵的《送報伕》,楊逵名聲從此建立,戰後很多人到台灣要找楊逵的作品。
楊逵手稿,在中研院文哲所出版《楊逵全集》時,已拿走大部分,後來放到台灣文學館典藏,楊逵兒子楊建則捐出其他手稿給楊逵文學紀念館,目前也在台文館進行修護,沒想到這本最重要的楊逵生前手編《送報伕》版本,竟遺漏了。
由於該書已受潮,楊逵手寫字跡略有褪色,李瑞騰希望趕快進行專業保存及修復。李瑞騰強調,作家的手稿,不只是重要文物,對作品的理解也很重要,國際上也開始重視手稿研究,像《送報伕》有兩個版本,就要回到手稿來研究,手稿要妥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