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要避免孩子成為社會邊緣人,絕對不能靠說教,而是用愛與關懷感化孩子。」二十二日在台北道場舉行「二○一○生耕致富系列講座」,暨南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以「孩子的品德教育」為題演說,他道出品德教育最重要關鍵在於「愛」與「關懷」。
「品德」說來容易,對為人父母而言,卻是不容易的課題,每個人都希望教出有品德的孩子,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李家同表示,品德教育是耳濡目染的一步一腳印歷程,在孩子成長過程,需要有學習的模範;父母應是孩子學習的楷模,但有很多父母已離異分居,無法彰顯家庭教育成效。
李家同認為,品德教育應「因材施教」,要針對孩子自身情況給予適合的品德教育薰陶。在他看來,目前孩子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主流內的孩子;另一種是快被邊緣化的孩子。對於主流內的孩子,要培養他們具有悲天憫人情懷,懂得幫助弱勢的重要性;對快成為邊緣人的孩子,要以愛與關懷幫助他們走回人生正軌,而不是成天講人生大道理。
為何孩子會成為社會邊緣人?李家同認為,原因之一與孩子的課業學習進度落後有關,因為老是趕不上學習速度,久而久之就失去信心、荒廢學業,也因此喪失人生動力。長年來,我們的社會只關心成績好的優等生,而忽略弱勢生的心理需求。他強調,教育體制應好好思考、對症下藥,重新找回弱勢生對學習的自信心,才能避免愈來愈多孩子遊走社會邊緣。
「台灣社會總是把成功看得太重,對金錢過度崇拜!」李家同大聲疾呼,應導正社會價值觀,才不會讓孩子隨錯誤觀念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