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罕見疾病基金會最近在板橋,將一間中古屋打造無障礙設施後,設立全國第一個安養協力家庭,安排三位病況相近的病友住在一起,還補助合聘一名外籍看護,照顧生活起居,減輕病患家庭負擔。
罕見疾病基金會副董事長曾敏傑表示,罕見疾病患者通常住在家中,因為幾乎得有人二十四小時跟著,不僅「綁住」照護者難以兼顧工作,日夜相處也容易有摩擦。基金會決定試辦協力家庭,讓有相同照護需求、病況程度相近的病友,能夠同病相「聯」。
正巧有位小腦萎縮症的患者親友願意提供中古屋,罕病基金會於是把老屋翻修,廁所、房間的階梯也改成輪椅可以進出的斜坡,並加裝緊急按鈕等。基金會同時補助三個患者合力請一個外籍看護,替患者煮飯、協助他們上廁所等。
這樣一來,不但降低照護成本,加上患者保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其中一位患者的家人也可同住,外籍看護負擔不會過於沉重。
曾敏傑強調,協力家庭也要求未同住的家人,必須每周定期訪視,讓病友仍可感受到家庭溫暖。三個家庭間相互聯繫,也感覺不孤單。他表示,最近基金會還打算在中南部,也設立同樣的協力家庭,有意提供協助資源者可洽基金會(○二)二五二一○七一七轉一二三。
助復健 治療師服務到家
【本報台北訊】除了打造安養協力家庭,罕見疾病基金會也設計了到宅服務,請治療師親自拜訪足不出戶的病友。同時也製作了復健光碟,提供按摩、翻身、選輪椅的訣竅,讓病友能減緩退化速度。
罕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在服務病友的過程中,常發現照護者因缺乏復健概念,或家裡沒有人力可以協助外出,導致病友肢體關節愈來愈僵硬、萎縮,最後只能長期臥床,讓病人健康更加惡化,照護者的壓力也會變得更沉重。
因此,基金會決定把服務送到家,請語言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到家中親自教導,還製作了「罕見疾病簡易復健學習光碟」,教導如何幫助病友做運動、按摩、復健,也示範正確的翻身、移位等技巧。
針對病患家屬,基金會也設計了肩頸舒緩運動等,希望家屬也要適當的放鬆自己。除了寄發給罕見疾病的家庭,家有身障者需要復健治療的民眾也可免費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