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名十八歲重度身心障礙者,在沒有明顯撞擊下,大腿髖關節卻骨折,開刀後再也沒下過床,恐將終身臥床。醫師表示,身心障礙者活動力不足,營養失衡,骨質疏鬆相當普遍,家人應多留意。
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醫師陳銘華說,骨質疏鬆並非老人家或女性的專利。身心障礙者普遍活動力不佳,動作比較遲緩,因為部分功能障礙,導致攝取營養不均衡、鈣質攝取不足,促成骨質流失。
陳銘華曾經針對一百八十位腦性麻痺的患者做研究,發現高達百分之五十三點二的患者骨密度偏低,百分之十三點八患有骨質疏鬆症;而且這群患者平均年齡僅三十點五歲,百分之三十六點四的患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物,平均服藥期間長達十五年,他們的骨質流失狀態,竟與六十五歲老人差不多。
陳銘華認為,女性、活動力、抗癲癇藥物、體重和骨折病史,是身障者骨質流失的五大危險因子。
他建議,身障長期臥床者、肢體障礙坐輪椅或腦麻行動不方便者,應特別注意營養均衡,每天日曬十五至二十分鐘,並定期給予負重訓練,可有效減緩鈣質流失。否則,一旦骨折臥床,付出的醫療照顧等社會成本會更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