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兒福聯盟調查,弱勢兒童有四成無法每天吃早餐,晚餐有一餐沒一餐的占兩成;學童還面臨吃不飽、菜色差、不營養、不新鮮的四大困境。或許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營養午餐上,認為弱勢學童只要營養午餐解決了,問題就解決了;卻沒想到他們連早餐和晚餐都有問題。
一名偏遠地區的國小校長就感嘆的說,孩子的午餐還能由學校照料,但晚上回家以後就常常吃得不正常。調查發現,近半數弱勢學童以罐頭當配菜,近四成以稀飯當主食,至於早餐就更簡單了,一個麵龜、二片吐司,或是前一晚的剩菜剩飯,就充作早餐了。可見弱勢學童的景況比一般人想像的差多了。
這項調查還透露,弱勢學童經常在睡前感到肚子餓,但因為家中沒有東西吃,孩子只好「喝開水把自己灌飽」、「忍到隔天早上」或催眠自己「不要想吃的東西」。學童餓肚子好像不應該發生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社會,可是卻成為當今的普遍現象,這不但是政府執政無力的表徵,也是經濟衰頹、社會退步的徵兆。
過去由於許多家境貧困的弱勢學童吃不起營養午餐,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政府紛紛編列預算、社會大眾解囊相助,總算解決了學童營養午餐的問題。但是漸漸發覺,有些學童的營養午餐只吃一半,剩下的一半要當做晚餐吃,或是拿給家中的兄弟姊妹或隔代的阿嬤吃。社福團體才發覺,問題只解決了一半。
執政者除了忙於選舉,不會主動發覺這些嚴重的社會問題。健保費不足了趕緊調漲,調漲引發爭議,換個衛生署長;廢死刑的問題影響到選舉了,趕緊換個部長。這些問題比學童餓著肚子入夢還嚴重嗎?這就是我們當前執政的盲點,眼中永遠只有選票。弱勢貧童既沒有選票,又不會發聲,執政者不會傾聽他們心中的吶喊。即使聽到了也不會像處理健保費、廢死刑問題那樣的十萬火急。
兒盟調查還發現,弱勢學童由於長期營養不良,平均體重比一般學童少二點六公斤,身高矮二點四公分,營養不良讀書都沒有體力了,長大以後如何有競爭力?不是常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嗎?為什麼放著主人翁餓肚子而無動於衷呢?
兒福聯盟目前發起「弱勢家庭兒童脫困基金」募款,相信社會上許多善心人士都會慷慨解囊,也有很多社福團體會主動參與解決貧童的吃飯問題。但是政府擁有最多的資源和最大的公權力,如果政府有心解決,拿出千分之一的國防預算或是補助大學五百億計畫的百分之一,問題立即迎刃而解。
政府關心的問題都是媒體比較關注的政治議題,沒有觸及國家長遠的目標和計畫,也沒有真正解決問題的對策;弱勢學童吃不飽的問題,就是政府施政偏失的典型問題。期盼政府能夠藉著這個問題,重新調整施政的方向和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