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校長李嗣涔主持校園徵才博覽會開幕時表示,從企業參展的規模,代表景氣復甦的訊息,但他表示,台大學生各方面表現都是佼佼者,但不可諱言,台大同學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環境中,「難免有時在行動上和氣質上,需要一些改進的地方」,期勉台大學生要重視「職場倫理」與「規矩」。
筆者認為,李校長不僅一語道破台大學生就業的困境,更是值得包括社會新鮮人在內的所有民眾省思。
現代家庭生育率過低,每個孩子養尊處優,在學時父母只要他們把書讀好,其他都由父母打點,因此除了讀書外一無長處、一無所知,即便大學畢業,仍對自己未來茫然,造成如去年《天下雜誌》在「生命教育大調查」的發現,現今近大半學生不知要做什麼,對自己沒信心,一旦到職場工作,不是不知自己可以做什麼,就是常高估自己能力,演變成「眼高手低」,甚至不遵守規矩,無視職業倫理。
再者,當今學校教育教出來的學生往往缺乏實作,讓他們失去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與新鮮感,沒有培養他們具備「帶著走的能力」,也就是如大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但台灣學校教育往往「紙上談兵」,不知真正教育是需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此外,如《中庸》所說「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也就是說,不論為學、做人做事必須淺近處著手,然後逐漸深入、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就不會不知從何做起。
當前大學教育是專業教育凌駕通識教育,但通識教育具有整合與擴大專業教育視野的目標、功能,若能在通識教育加入「生涯規畫與選擇」、「公民與社會參與」、「職業倫理」等課程,不但能增進學生能力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培養他們了解自己與認識社會的能力,這對未來職場工作有益。
建議父母親不妨讓孩子在求學時,在不影響功課下適度工讀,不僅建立他們自立更生觀念,不致製造更多的啃老族、尼特族,更可讓他們了解相關產業發展與變化,不致就業時出現實際與期待的落差;學校、老師也應提供學生職業試探的機會,鼓勵他們參與企業實習,吸取與他人共事的經驗,培養溝通與互動的人際關係技巧,養成與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
陳常慧(台北市/教育博士候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