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台北市近中山北路寧靜巷子裡某一棟樓的三樓,有一家規模不大,但設計簡約,成員都很年輕的動畫公司「創意核」。公司所在地的周邊環境有許多創意商店,走上街就可感受到最流行的新趨勢及年輕人的喜好,「創意核」總監郭家言如此說:「創意產業就是要了解市場,了解消費者區隔,因此創意核不會成立在科技園區內,因為隨時得觀察市場的變化。」(圖/創意核提供)
談授權
價值爆發力驚人
郭家言指出,「創意核」成立初期是接受委託做廣告2D、3D特效的技術服務,但是當他們決定走向高階創意研發時,「創意核」開始重視價值,所有營銷都慢慢累積成為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郭家言表示,品牌不能只限定在台灣,需參加許多影展,和國際買家接觸,談授權,一旦成功,爆發力會很驚人。「台灣市場不足以支撐品牌的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一定要做。」郭家言說。
「創意核」導演也是創始人的楊鎮隆指出,學美術出身的,他剛開始只想做好作品,只做自己想做的,因此做出來的作品藝術性高,偏個人化,可能只有少數人會理解,無法和市場接軌,很難行銷。楊鎮隆表示,台灣近些年才有所謂文創產業的說法,而文化、創意台灣都有,卻難在如何把文化創意產業化,生活中食衣住行都有文化,像茶如何和觀光、飲食接合,再做出衍生商品,也就是在文化架構上再衍生出商業價值,這才是文創產業要做的事。
政府多做
開疆闢土工作
楊鎮隆的內心一直想做有內容有故事性的東西,於是製作短片參加影展,一開始,先接觸國際影展,像新加坡、法國坎城動畫展,於是開始有機會見到法、美、歐洲全世界的買家。
剛開始接觸國外製片時,對方都希望「創意核」為他們做代工,不太能接受台灣做創意這件事,郭家言指出,其實台灣有創意人才,並有豐富文化內容,多和國外接觸增長見聞後,漸漸也感受到愈本土的其實是愈國際,只有做出自己的文化特色,才會有真正價值的存在。
郭家言語重心長說:「台灣有創意人才,卻沒有行銷人才,也沒有產業架構及產業鏈。台灣有很好的作家、音樂創作者,很好的漫畫家、插畫家,但沒有工業。」因此,雖然台灣有很棒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卻沒有電影工業的架構,可爭取到資金和行銷國際。郭家言指出,台灣吃虧在市場很小,掌握的通路很有限,各通路都被國際買家壟斷,這是國內產品難推出去的原因。由於缺工業架構及行銷國際能力,縱使是有使命感的公司,很難架構出工業的規模,所以希望政府可以多做開疆闢土的工作。
培養
行銷、整合性人才
像韓國開始累積工業架構時,就是由一高階部門,將觀光、影視、很多創意、數位內容都整合一起,發展出長期國家策略,推國外市場時,不斷宣傳韓國的創意。郭家言認定台灣是兩岸三地最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定要走創意這條路,才是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因為有很好的導演、編劇和演員、音樂創作者、插畫家,就需要製片將這些人整合起來,也需要多培養行銷人才、整合性人才。
郭家言指出,以動畫產業來說,所有動畫人才培育的科系,都只培養導演、編劇、動畫師的創意及技術人才,沒有刻意栽培行銷和營運面的人才,及外語能力強的人,而製片就是做營銷部分最重要的人,台灣現在的製片都是老闆自己做。郭家言表示,想要發展動畫、電影,台灣缺少的就是好製片,因為創意人主要是說故事,如何為其故事找到市場,並在兩者間做溝通,就是需要一位有好品味、好創意,溝通能力強,可以了解消費趨勢的製片,生產出適合國內外市場的好作品。
創作開心作品
打進國際市場
楊鎮隆表示,電視韓劇「大長今」的行銷值得參考。很多人因看了「大長今」而想要去韓國吃泡菜,想去韓國觀光,想去體驗那個劇中的氛圍,可見不是只管推銷東西有多棒多好就可以行銷,所謂文創產業應是研發故事,和周遭所有東西都要結合,創造出其價值。
郭家言說:「過去人們物質條件不好,只看產品規格、價格,直接告訴顧客,東西如何好,可以用十年,二十年都不壞,重視的是理性行銷,可是現在是重視感性行銷,都是說故事讓民眾體驗,刺激民眾的感性面,看重的是價值,而創造價值就是新的感動。」郭家言指出,「創意核」就是希望創作讓大家開心的作品,並能打進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