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法師品》云:「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研讀或聽聞法華經後,我們若能培養出一念隨喜,這就是功德,隨喜的功德。隨喜功德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是重要的修行。看見別人做好事,我也隨喜;聽到有人得獎了,我也為他歡喜;看到你發財了,應該隨喜為你歡喜。一般人不容易有這種性格,不容易做到隨喜功德,修行的人要慢慢的培養這種隨喜功德。
有人說日本人的性格像個老母鴨,老母鴨在前面一走,咯咯咯叫,後面很多的小鴨子就隨著老母鴨走。日本人的性格,比較有團隊精神,肯服從,可以隨從,隨大家一樣來做。
而中國人的性格,不是老母鴨的性格,是公雞的性格。什麼是公雞的性格?見不得人好的性格。只要有一隻公雞咯咯咯叫,頭抬起來了,別的公雞就會來啄,把牠的頭啄下去,不准牠叫,不准牠抬頭,這就是中國人的民族性,沒有隨喜的性格,看不得人好的性格。
有一些人信佛,到道場去共修,看到有人布施,因為沒有錢布施,內心感到自卑,所以就不去誦經拜佛。其實,金錢的布施還是小事,比金錢更高一層的布施是可以做義工。我出力布施,例如我幫忙倒茶、澆花、掃地,因此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都能布施。
如果無法出錢布施,也沒有力氣,不能出力,沒有工夫或時間,我可以出好話,讚嘆佛法、讚嘆佛陀的功德、讚嘆寺院的莊嚴、讚嘆法師的慈悲,常常讚嘆,讚嘆我們的信徒道友,這個讚嘆、好話更重要,比出錢或出力布施更好。
出錢是一等,出力就二等了,出好話就是三等了。甚至於我也沒有出錢,也沒有出力,也不會說話,那也沒有關係,可以出心。什麼叫出心?別人在布施,我沒有錢,不過我心裡很歡喜。例如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在辦學,有的人就發起「百萬人興學委員會」,一百萬的人共同來辦大學,每個月出一百塊。有的人就說,一百塊我也出不起,也沒有關係,你出一百塊,我心裡很歡喜,心生隨喜,在佛教裡面稱為隨喜功德。
見人做好事,我心裡歡喜,和布施的人一樣有功德。有時布施的人心存望報、心存計較,不是心甘情願的布施,可能功德很少。但當我看到你的布施,我心裡歡喜,我的功德不但同等,可能比你還大。
因此,學佛不一定要有錢,最重要的是有心,有心比有錢更重要,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心人,有心人最好。
《因果經》云:「若有貧窮人,無財可布施,見施心隨喜,福報與施等。」可見一念隨喜,功德無限,今後在日常生活裡能培養出一念隨喜,這就是功德,這就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