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佛學院{25}佛學院的一天(之七) 動中禪─出坡

樓雲楓 |2010.03.13
1034觀看次
字級

午後三點二十分下課鐘響,全院所有學生放下身邊所有雜務,陸續前往佛光山開山第一個平台集合,老師亦放下繁忙的學務工作,穿上和同學一樣的藍色圍兜,神情自若地站在台上,同學則靜待師長分配出坡項目。此時,陽光燦爛,灑在每個紅潤的臉龐上。

莊子說:「學而不能行,謂之病。」佛光山叢林學院除了重視「解門」的課程之外,還有「行門」相輔相成,實踐「靜中養成,動中磨練」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出坡作務中,學習做人處事的方法與態度。

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認為,真正的修行者,不是每天打坐,遊手好閒,而是在搬柴運水、出坡勞動中,能動中參禪。大師深知,學習的目標不在知識本身,僅有崇高的理念是不夠的,必須付諸實踐,服務人群,「人間佛教」就是大師落實理想的具體表現。

老師亦慇切叮嚀:「出坡作務是一種修持,一門功課,過去許多古德都是從出坡作務中成就的,像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舂米房中舂出真如佛性;法遠禪師為飯頭僧,受種種折磨終而悟道。」

有人說:「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佛陀曾比喻那些攫取大量知識,而不會運用的人是「為別人牧牛的人」,一個人即使誦讀再多經典,卻不依法修行,就像牧人數他牛,無法得到真實樂處;但是一個讀誦不多,卻依法修行的人,能夠戒除貪瞋愚痴,使心得到解脫,得到真實樂處。所以學佛的人,應該要福慧雙修、解行並重。解門只停留在信佛的階段,只能「自覺」;「行」則是行佛,真正實踐,做到「覺他」,達到行佛所行,覺行圓滿的境界。

弘一大師認為,一個有為的佛教青年應「習勞」,人皆有兩手、兩腳,原為勞動而生,若不習勞,不但有負兩手兩腳,就是對身體也有害無益;換句話說,經常勞動,身體必定健康。星雲大師也說:「我能拂拭塵埃,給人清淨;我能手腳並用,幫人服務;我像大地,給人踐踏。服務的人生,比享受更美妙。」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有兩個師兄弟,一個喜歡讀經修慧,一個喜歡結緣修福。兩人轉世之後,師兄證得了阿羅漢果,但終日乞食,極少人供養,經常托空缽;師弟則成為國王最寵愛的大象,身上掛了許多華麗的瓔珞。證果的師兄,走到大象的耳邊說:「師弟啊!我們過去生中,修行都有所偏頗,我只重視修慧,不肯植福,所以落得現在常托空缽,有一頓沒一頓,吃盡了苦頭;而你宿世樂行布施,只修福不修慧,今生雖然生活無憂,受人寵愛照顧,可惜卻墮入畜生道。」

大象聽了以後,整天掉眼淚,不吃不喝,國王和大眾便去請教佛陀,佛陀說了一首偈:「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警醒世人必須福慧雙修。

在人間佛教道場裡,二六時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修行,從起床的第一念,到睡前及睡中的念頭,乃至出坡作務時的起心動念,都必須清楚明白。太虛大師說:「我們要建立人間佛教的性格,因為過去的佛教過分著墨於自我修行,忽略實際的修行,未來必須引導佛教徒為國家社會及世界服務,從山林走向社會。」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也曾以「四力」勉勵大眾:「以執行力改變自己走出去,以慈悲力支持自己向前邁進,以感恩力感謝所有因緣的成就,以智慧力做事開展生命的新層面。」

每學期,學院都會舉辦各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安排同學到禪淨法堂打禪七,無非希望同學在動中,能夠培養定力與智慧,並應用在人我相處中,更希望同學從參與各項活動中,體證佛法,從出坡作務中,學習感恩、奉獻的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