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有通盤規畫 興建或延伸便捷運輸網 擴大車站共構建築 增加民眾移居低價區意願
政府要用什麼措施抑制炒作大台北地區土地、房價,近來討論得沸沸揚揚,行政院也祭出興建平價國宅對策,而據一份「購屋痛苦指數」市調報告,因台北市土地飆漲,截至上月,台北市的指數達二十六點三,較八個月前增加了二點八。
我認為,目前政府研擬的壓低房價措施,固然有一定效用,但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必須有通盤的政策,推動國民移動習慣的變革。
以桃園縣籍立委楊麗環日前在施政總質詢中詢問吳揆,捷運新莊線是否有延伸到桃園市的可能性為例,吳揆說,只要專業評估確定有路廊可興建的話,將會審慎評估考量。
不過,他也說,光是有路廊還不夠,還必須評估桃園市人口,推算自償率及投資報酬率等;對經費問題,楊麗環表示,桃園民眾願意配合將鐵路高架化,所剩六百多億元經費,應可挪用興建捷運。
這就是政府該積極推動的,桃園的房價目前遠比大台北低,因此不少人移居桃園,通勤台北工作,縱然現階段桃園人口可能不足支撐捷運發展,但考量到桃園既有的人口聚落、便宜的房價物價,與其花大錢蓋平價國宅,不如以大眾運輸網將台北與桃園串連,縮短通勤時間,受不了大台北高房價與惡劣生活品質的民眾,移居桃園的意願也許會大幅提高。
這就是國民移動的變革,如能做到應可抑制大台北都會區的地價、房價,以日本東京為例,首都圈除了東京都,還囊括了周遭三縣,透過地鐵網路讓周邊縣城,成為東京都的住宅衛星城市及腹地,支援首都圈的經貿與社會文化發展。
不過,不應只單純的思考延伸新莊線,如果工程技術問題能克服,桃園捷運該考量的是串連桃園的主要人口匯聚區,如桃園市、中壢、南崁,及桃園機場、高鐵桃園站,和大台北形成緊密的運輸網,以增加使用率。
此外,也應在規畫興建捷運站時,就導入商圈、社區的興建概念,近年台北捷運網沿線各站紛紛興建共構建築,但受限腹地太小,能規畫為住宅的數量有限,頗為可惜。
現代都會的距離,不是物理空間,而是心智繪圖,捷運網能縮短人們對都市空間的距離感,若未來的捷運站能擴大共構,以共構住宅的便利性作為住宅、商圈的發展基礎,也許能創造出不小的住宅市場,鼓勵大台北地區人口移居桃園,一來壓抑台北的地價,二來提升桃園的人口規模與經貿發展。
捷運網的規畫與推動,政府應考慮的不只是經費,其他像節能減碳、國土空間使用效率,及對國民的居住安全與便利也都要考量,甚至為了推動捷運使用率,政府也應逐步縮小機汽車數量,調整居住聚落,鼓勵人口集中群聚,調整國民的移動習慣。
如果政府只考慮興建捷運所需經費,又不敢推動國民移動習慣的變革,要抑制房價恐怕難如登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