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修訂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綱,「媒體識讀」首度列入正式課程,未來高中生不但要讀報,更要曉得引發爭議的媒體事件背後代表的意義,而且今年新生入學後,就要學到言論自由、新聞自律、媒體近用權等新聞學基本概念,當個聰明的閱聽人。
筆者肯定教育部的作法,但建議課程除了「知」外,還要「行」。教育部在九十一年十月就已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宣示從小學以迄成人教育,全面推動識讀課程,把媒體素養視為終身學習,以便養成具備主體意識、能獨立思考的公民,進而實現「健康的媒體社區」願景,可惜一直未見顯著成果。
所以要推動「媒體識讀」,必須讓學生知道這是當代社會的公民素養之一,為了使用與詮釋媒體,除了學習相關知識、技術與能力,也要以批判的角度分析、評價與反省媒體訊息,甚至化被動為主動,利用「媒體的近用權」替自己發聲,讓全世界都聽的到。
因此教學時,除了依教科書內容建立學生正確的認知,還要鼓勵他們勇於實踐,可針對媒體的實際運作或內容等進行實質討論,並鼓勵學生發表意見與觀點,進一步反思大眾媒體面臨的問題與困境,讓他們了解這些問題、困境實與社會脈絡連結,特別是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環境間的互動關係。
此外,現在網路十分發達,可以透過部落格、臉書、推特與噗浪等,發出「另類聲音」,以喚起公民意識。
筆者樂見「媒體識讀」列入課程,但未來升學考試命題時,必須結合生活化、應用化原則,不要落入刻板與窠臼,更希望學生真正落實使用、分析、思辨、與接近使用媒體的素養,成為真正的現代公民。
陳志彬(台北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