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歐洲大學的心理系分科愈來愈細,其中,有關生態環境的心理系也應運而起,探討人類在不同環境下的思考處理和感覺,許多大學紛紛成立了「環境心理學系」。
德國馬德堡大學的環境心理學系算是先行者,該學系教授凱瑟開課研究如何讓人民保持環保意識,在課程中經常比較統計世界各地人民的環保行為。
比如,西班牙人常吃本土的蔬菜水果,與瑞士人相比,他們更願意搭公車;但瑞士人在回收、使用充電電池和援助環保組織方面,顯然更有環保意識。那麼,西班牙人和瑞士人,誰比較環保?
凱瑟指出,某地人是否環保,並不僅僅取決於其環保意識,「還與所在國的政治、文化背景有關」。
他舉例,瑞士的垃圾回收體系很健全,要分類並不麻煩,但西班牙並沒有,因此不容易對瓶瓶罐罐分類;西班牙人若要進行垃圾分類,那他一定得比瑞士人具有更高度的環境意識,付出更多努力。
凱瑟還發現,「國情」對國民的環保行為影響重大。他舉例,荷蘭人過度使用烘乾機,原因是當地房子太小,缺少可供衣服晾乾的房間。另外,在瑞士和德國,很多駕駛人遇到紅燈時都習慣熄火等待,但在荷蘭因為黃燈時間短,所以都寧願不熄火。
公民的環保行為可以透過獎賞來激勵,比如瑞士垃圾袋稅的徵收,確實令家庭垃圾大幅減少。近幾年,德國私人安裝太陽能設備,猶如雨後春筍,也是因為可獲得補助。不過,一旦補助取消,非環保的習慣恐怕依舊如常。
馬德堡大學環境心理系因此認為,為了讓公民保持環保習慣,政府應採取適度宣傳活動。首先,該先從城市社區和鄰里去發現不良的環保習慣,然後再「施加社會壓力」,展開教育,以求市民更改。
該系日前已在薩克森邦發起環保行為調查,一旦確定了惡習,「我們下一步將發起宣傳攻勢,要求邦民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