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 開課了!

吳佳珍/整理報導 |2010.03.07
692觀看次
字級

近二十年來,歐洲大學的心理系分科愈來愈細,其中,有關生態環境的心理系也應運而起,探討人類在不同環境下的思考處理和感覺,許多大學紛紛成立了「環境心理學系」。

德國馬德堡大學的環境心理學系算是先行者,該學系教授凱瑟開課研究如何讓人民保持環保意識,在課程中經常比較統計世界各地人民的環保行為。

比如,西班牙人常吃本土的蔬菜水果,與瑞士人相比,他們更願意搭公車;但瑞士人在回收、使用充電電池和援助環保組織方面,顯然更有環保意識。那麼,西班牙人和瑞士人,誰比較環保?

凱瑟指出,某地人是否環保,並不僅僅取決於其環保意識,「還與所在國的政治、文化背景有關」。

他舉例,瑞士的垃圾回收體系很健全,要分類並不麻煩,但西班牙並沒有,因此不容易對瓶瓶罐罐分類;西班牙人若要進行垃圾分類,那他一定得比瑞士人具有更高度的環境意識,付出更多努力。

凱瑟還發現,「國情」對國民的環保行為影響重大。他舉例,荷蘭人過度使用烘乾機,原因是當地房子太小,缺少可供衣服晾乾的房間。另外,在瑞士和德國,很多駕駛人遇到紅燈時都習慣熄火等待,但在荷蘭因為黃燈時間短,所以都寧願不熄火。

公民的環保行為可以透過獎賞來激勵,比如瑞士垃圾袋稅的徵收,確實令家庭垃圾大幅減少。近幾年,德國私人安裝太陽能設備,猶如雨後春筍,也是因為可獲得補助。不過,一旦補助取消,非環保的習慣恐怕依舊如常。

馬德堡大學環境心理系因此認為,為了讓公民保持環保習慣,政府應採取適度宣傳活動。首先,該先從城市社區和鄰里去發現不良的環保習慣,然後再「施加社會壓力」,展開教育,以求市民更改。

該系日前已在薩克森邦發起環保行為調查,一旦確定了惡習,「我們下一步將發起宣傳攻勢,要求邦民改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