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部貼布試驗,亦為檢測食物過敏原的方法之一。田俊雄攝
食物過敏引發的不適有三大類,最常見皮膚會紅、腫、癢;其次是呼吸道不舒服,比如不斷咳嗽、鼻癢而打噴嚏,更嚴重者會喘不過氣,甚至休克;部分患者則容易有肚子脹痛的腸胃道症狀。
馬偕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黃立心表示,急性過敏反應,約在進食後三十分鐘內發作,延遲性過敏反應,則在二至三天後才產生。
臨床上有幾種檢測食物過敏原的方式:第一種就是抽血檢測過敏原,黃立心指出,體內跟急性過敏反應最有關聯的免疫蛋白就是IgE,目前也發展出以國內常見八至十種過敏原的套組,抽血檢測是否有IgE抗體;另兩種則是局部反應檢測,包括皮膚針刺反應以及背部貼布試驗,其中貼布試驗主要是檢測是否有延遲性過敏反應。
但黃立心表示,上述的檢測只能當作參考,真正確診並建議患者不要碰某樣食物,主要是透過食物激發試驗,也就是讓患者對該樣食物直接吃吃看,通常會進行雙盲試驗,也就是有時讓患者吃安慰劑,對照實際吃此食物的反應來確認。
坊間有不少號稱可檢驗百種過敏原的抽血檢測法,黃立心表示這些是同時檢測IgE與IgG,但即使檢驗體內對某個過敏原產生IgG抗體,由於此過敏反應,不會對身體造成立即的危害、甚至不反應,必須攝取到一定的量才有症狀,所以,不代表完全不能吃,如果自行去檢驗,卻沒有醫師做說明,因噎廢食的結果可能產生反效果。
黃立心就遇過一名五歲女童,體重只有十公斤,原來女童三歲時,皮膚過敏得厲害,家長懷疑是對食物過敏而進行百種檢測,結果一大串食物都被列在有過敏反應的清單上,最後女童只能吃米飯,導致嚴重營養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