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主張人類需求可分為五個層次,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自尊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也就是說人類必先滿足於飽食、愛與被愛等等需要之餘,才能顧慮到「尊嚴」與「實現理想」的更高生命層次。
馬斯洛這個理論正好跟這句諺語含義不謀而合,「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出自於《管子‧牧民》篇,原意是指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會懂得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能知道或顧及榮譽和恥辱。
自古民以食為天,每日孜孜矻矻無非是為了一家溫飽,連最起碼的三餐都無法作到,自然談不上榮辱與禮節了。也難怪古人常感嘆飢寒起盜心,總得填飽肚子才有心情正視「其他」的事情啊!
值得深思的是,隨著時代的演變,如今似乎有「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的現象,以前那種簡單而樸實的觀念,正在逐漸淡薄了,找回固有美德,也是當務之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