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哥本哈根會議後,低碳時代正式來臨,節能減碳不僅是口號,而是各國必須做的事,而環保署擬定今年推動碳標籤制度,以後產品上將標示碳足跡(每個人、每個家庭或每家公司日常釋放的溫室氣體數量,以二氧化碳的影響為單位),將以寶特瓶飲料、餅乾、糖果、光碟片等試辦,推動國內消費商品能標示碳足跡資訊。
也就是,未來台灣企業的商品,會被標上從原料採購到產出、運送等的二氧化碳數量。其實,由於環保意識日益抬頭,標示碳足跡資訊在外國已是趨勢,未來人們購物終究會以環保商品作為第一選擇,所以廠商下訂單時,勢必會要求標示碳足跡資訊,否則將喪失商機,以外貿為主的台灣,企業勢將要有改變。
目前各國企業在全球化下,經營思維是在低工資、低成本地區生產、加工後再銷售到各國市場,然而在碳足跡計算與碳標示趨勢,及油價可能飛漲下,除了生產過程必須減碳,還要思考如何減少配送次數或距離,及增加每次運送量,取代現行的頻繁、少量且不定期的配送,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談到運送,讓筆者想到農曆過年前,收到親友寄送來為數不少的物品。據某網路使用行為及生活型態市場調查公司,對台灣網路拍賣行為調查顯示,台灣的網拍方興未艾,網路書店的使用人數日益增加,而貨品絕大多數是以宅配或郵寄為運送方式。
雖然物流業交通工具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石化業有天壤之別,但也須思考如何與上中下游公司緊密合作,減少配送次數或距離,及增加運送量,甚至是售後服務、回收系統等,否則極可能被淘汰。
王宥程(嘉義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