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專職家庭主婦文岑元秀氣的聲音裡,似乎感受不到反叛的氣味,不過當她提起幼年時期挨打的經驗,我從一個溫柔的家庭主婦身上,看到「叛逆」背後的省思。
文岑元說,她一直無法理解「我愛你,所以要打你」的邏輯,小時候,只要她稍有不聽話不乖巧,總逃不過一頓皮肉苦,爸媽充滿怒氣的打罵,總讓她強烈質疑:「我真的有那麼大的錯嗎?」
有一次在洗澡,爸爸發現了某個東西被弄壞,直覺是文岑元的錯,就氣沖沖地打開廁所大門,把那個壞掉的東西扔向浴缸裡的她。「我當時感覺很羞愧又難過,因為那時大概是小學三、四年級吧,不希望自己好像沒有隱私權,也對大人這種對待方式感到極度不舒服。」雖然這些故事都時光久遠,但當文岑元提起時,神情中仍有揮不去的遺憾和感傷。
在文岑元成為母親前夕,恰巧在書店發現了心嚮往之的好書《森林日記》,開啟她對人本教育和親子關係的許多觀點。
「讚美小孩或指責小孩,都要很具體。」文岑元在人本教育中學到,很多爸媽常和小孩說「你很乖」、「你很棒」,但孩子常常並不了解自己究竟是哪裡被讚美了,於是就得去猜大人的心意,「考一百分就是棒嗎?都聽大人的話就是好嗎?」但如果是說:「謝謝你自己把吃完的餐盒拿到洗手台洗乾淨,這件事你做得很好,這就是具體的讚美。」
最近,孩子迷上了買玩具,但文岑元夫妻都覺得這對孩子不太好,就決定和孩子談談。「我跟小孩說,不買就很痛苦,豈不是像被玩具控制了,反而失去了自由,所以從現在起我每天給他十塊零用錢,讓他自己存錢去買想要的東西,也學習去判斷如何拿捏自己的慾望和需求。」,方岑元相信,有一天孩子會成熟到不被欲望控制。
人本基金會正發起「建立一個不打小孩的國家」活動,鼓勵大人們「與孩子立約」不體罰孩子。立約者將可獲得人本基金會出版《愛的手冊》一本,以及活動門牌貼紙一份。另外,人本講座「教出會思考的小孩」,正由森林小學校長朱台翔巡迴主講中。洽詢:(○二)二三六七○一五一分機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