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醫院皮膚科美女醫師翁雯柔,在得知罹患肺腺癌後,雖然病情不樂觀,但她卻開朗,在連續化療後,親友為她過生日,她很高興,在部落格寫到「據說癌細胞怕笑聲!希望這次評估能有好成績」。
在台灣春節假期間,英國警方拘捕了在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節目中,公然坦承曾殺害年輕愛人的節目主持人葛斯林。他為了減輕身患愛滋的年輕愛人同志痛苦,在醫生束手無策時,請醫生離開,拿枕頭悶死愛人,他對當年殺死愛侶「無悔無憾」。
《讀者文摘》曾刊出一名英國母親的故事。她的兩個兒子都有嚴重家族性的「杭亭頓舞蹈症」,其中一個熱愛藝術兒子想要自我了結,可是一直下不了手,她向母親述說心願,在和母親共度生日後,喝了酒與嗎啡,可是仍無法死去,母親用枕頭將他悶死,然後到警局自首。
半年拘禁等待審判的過程中,她獲得家人與民眾的聲援,最後獲判緩刑。後來另一個兒子病症日趨嚴重,但他表明不想自殺,這名母親陪伴、照顧這個兒子,一直到最後一刻。
今年一月,英國曾判決兩名母親涉嫌殺害長期患不治之症子女的案件,她們都使用注射嗎啡協助子女死亡,其中一名判刑十五年,另一名則無罪開釋,這名獲開釋的母親女兒蓮安,罹患一種肌痛性腦脊髓炎,她求母親協助她解脫痛苦。
這名母親在法庭上表示,「這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段經歷,無論將來我會面對怎樣的判處,沒有比看著自己美麗的親生女兒離世,更讓我痛苦與心碎」,道盡身為母親最大的掙扎,與最後作成的決定那個最難受的過程。
生死兩安,原本是生死學最基本的原則,可是協助自殺或安樂死本身,就不是遵循這個原則,然而在權衡輕重下,家人或伴侶作出痛苦決定,是可以感同深受的。
只是,法律與倫理上的爭議還是最大的關鍵,這也是為何安樂死、協助重症病人自殺,會成為生死學中引發最多爭議的課題。
回歸到生死兩安,如果可在死亡即將來臨時,如能像翁雯柔認真地樂觀看待、珍惜,相信這個人生的生命教育最後一堂課,會帶來更有意義、價值的體驗。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