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諦語不瞋恚,分施與乞者。以如是三事,能生於諸天。」———《法句經》
擺脫愚痴、回歸智慧人生乃是佛陀的基本教法,這「愚痴」的代名詞就是「貪、瞋、痴」三毒。三毒中又以瞋恚的愚痴最像熊熊大火,能將我們平時累積下的所有功德燃燒殆盡。因此我們須以智慧來熄滅瞋恚的火焰。
《法句經》第十七〈忿怒品〉中記載一則與羅喜妮公主有關的故事。羅喜妮公主由於前世妒忌心重,因此今生雖貴為公主,但卻患有嚴重皮膚病。阿那律尊者叫公主將所有財產布施出去,為出家人建造齋堂,並到道場去懺悔祈禱。懺悔祈禱的內容包括把道場每個角落打掃乾乾淨。
而羅喜妮公主也確實帶著愉悅的心情來發願,將寺院掃得明亮潔淨。最後妮公主擺脫了因無知而犯下的瞋恚業報,帶著歡喜心與誓願之心,重獲清淨的身軀。
有則樹神如何化解瞋心的故事。佛陀在世時,有位比丘為蓋茅舍而砍樹。可是,樹上卻住著依附在此的樹神,比丘突然砍樹,害樹神的兒子折斷手臂。樹神怒不可遏,想要殺死比丘,但他忽然想到不能殺害修行人,於是澆熄心中怒火,到佛陀那裡告狀。
佛陀聽完樹神的話後,對樹神善於調御瞋心的做法大為讚嘆。就像懂得適度調節馬車奔馳速度的馬夫一樣,樹神也已成為善於調御自己忿怒情緒的真正馬夫。
另有一則與佛陀宣說以上偈頌直接相關的一則故事。佛陀在世時,大目犍連長老曾到天界去與天人對話。見天界的人每天都在優美的環境中,快樂地過著富饒的生活,他於是問道:「請問如何才能得生天界、如此愉快地享受各種福報?」
第一位天人回答說,他不是因經常聽聞佛法或多行布施,而是因實話實說、為人正直而得生天界的。另一位天人說,他在人間時曾遇到脾氣暴躁的主人,每天對他發脾氣,但他並沒有以牙還牙,而是把主人當作幫助自己維持生計的恩人,常懷感恩之心,因此死後往生天界。第三位天人則說,即使是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東西,他也盡最大的誠意來布施給比丘或其他有需要的人,並以此功德得生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