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香港四家在台深耕多年的平價成衣品牌,因為不符國稅局的稅賦認定(報稅方式錯誤),被以「逃漏稅」須補稅及罰鍰五億多元,經向行政法院打救濟官司仍敗訴,決定請香港的大老闆來台灣會見政府高層,並表示若談判不成,不排除退出台灣市場。
這四家香港成衣廠商是否涉嫌「逃漏稅」可以討論,也可以上訴,不過,對外資企業對台灣政府高層放話要脅,筆者深感不以為然。
稅賦認定不但有稅法依據,而且本來就是國家說了算,何來公平正義?否則,為何過去的市井小民所得稅起跳是百分之七,現在卻降為百分之五?為何某些產業可得到產業租稅條例補助,有些卻沒有?如果覺得中華民國稅法不公平,使生意不敷成本,大可以退出市場。
更誇張的是媒體的報導態度,雖然沒有明言支持平價成衣廠商,但卻在報導中意有所指地表示,如果這些平價品牌離開台灣,對台灣的消費者是一大傷害。
這真是笑話,台灣的平價國民衣市場總值每年高達數十億元,今天不願意遵守中華民國稅法的外資企業,若自覺受到不公平待遇,自可退出市場,畢竟在商言商,不符合成本利潤的生意沒有人能強迫做。
而且,如果你覺得生意不好做,也不代表別人也這麼覺得,別的廠商恐怕恨不得你快點離去,好接收這塊大餅。
再者,台灣本身缺成衣企業嗎?以台北市五分埔為例,多得是有資金可發展成國民平價成衣品牌的實力雄厚業者,只是台灣人過去不重視品牌經營,只賺代工製造的利潤,才錯失了鞏固自家市場的機會,將好生意拱手讓人。

所以,如果成衣外資決定退出台灣,我認為政府應該樂觀其成,因為,這些外資企業離開後所空出來的市場大餅,可用來扶植本土優質紡織企業發展平價成衣品牌,在這個失業率嚴重,政府不知輔導什麼品牌好的時代,有人願意讓出市場大餅,未來如果本土成衣品牌發展成功,還能外銷香港,反賺外匯。
基本上,台灣的成衣市場業績占這些香港企業總業績將近百分之四十,應該不可能全面退出,退出不過是要脅政府退讓的說法,只是,如果政府有顧慮而妥協,恐怕將來各外資企業都會比照辦理,隨便抓個毛病就找政府高層談判,並揚言談判不理想就撤資,豈不是變相綁架政府?
所以,此例千萬不可開,否則政府威信將蕩然無存,將被看成無法捍衛國家稅法的笑話。
任群宇(北縣新店/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