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內瓦的「國際航站理事會」日前公布去年全球服務品質最佳機場名單,前五名全由亞洲包辦,且與台灣同為亞洲四小龍的南韓、新加坡與香港更包辦前三名,台灣桃園機場則名次大幅滑落,從十四降至二十七。
相關單位趕緊跳出來滅火,說主要是受到老舊的第一航廈改建影響。的確,第一航廈過於老舊,原地改建的確影響運輸動線,然而,造成國際排名不斷下降的因素,恐怕不是老舊與改建干擾那麼簡單。
例如知名美食作家韓良露,去年踢爆桃園機場餐飲品質不佳,且價格過高,卻沒有隨著輿論的檢討而改進,等新聞風頭過了,依然故我。
其實,機場老舊造成競爭力下降,是結果而非原因,相關單位不能拿此作為理由,如果真的是第一航廈過於老舊,有必要大規模整修,否則會拖垮服務評比,那為何相關單位不趕緊發包,反而一再拖延?
其次,既然知道機場是國家門面,又知道老舊機場勢必需大規模整建,那麼在整修期間的動線規畫,乃至施工標示等設備的使用,就該重視外界觀感,作出較好的設計,為何卻沒有如此做?
此外,桃園機場問題還有整體動線規畫與服務人員水準。相較於其他國際機場的行李都能自動化運送時,桃園機場還需要人工輔助,而運送帶的出口更是老舊,容易造成行李碰撞損害;而且,入境旅客要前往全台各大都會區的交通轉運站(巴士搭乘地點),沒有明確的動線規畫(如購票、排隊等各國語文指示),常常一堆人擠在巴士站前,混亂不堪。
加上桃園機場服務人員,從制服、儀態到談吐與態度全都差了其他國際機場一大截,入境大廳燈光昏暗、行李推車破損老舊、航廈走道破損,甚至連電動手扶梯都經常停駛、賣場不夠明亮寬敞等,相較於其他亞洲三小龍無不盡力在機場軟硬體設備上追求盡善盡美,桃園機場自然被比了下去。
我認為,桃園機場服務品質不佳最大的問題,是在可以用就好了的得過且過官僚心態,如果心態不改,就算將來機場捷運、第一航廈整建完成,恐怕也很難提高服務評比的排名。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