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總統呂秀蓮表示,日前訪問南韓讓她感觸甚深,看到南韓柔性崛起,儘管面對北韓干擾,在民主、科技、人權都長足進步,國民自信心大增,值得台灣學習。
呂秀蓮的感觸,恐怕許多人也有。韓國人的自尊心很強,向上的拚勁絕非我們所能比。韓國人在運動場上的小動作,雖然令人恨得牙癢,但由此可看出他們追求目標的強烈企圖心,而韓國人的訓練嚴格,贏得佳績也非浪得虛名。
再以汽車生產為例,台灣起步較韓國早約二十年,但現在韓國的現代汽車已躋身全球第五大車廠,出口賺取大量外匯,反觀我國仍在原地踏步;至於造船工業,台灣也早發展,但如今現代集團造船也行銷全球。昨天媒體報導,台灣要向韓國購買軍艦,凡此種種,怎能不教我們慚愧?
此外,韓國的電視劇、歌手樂團掀起「韓流」,這種文創產業輸出的,引發亞洲多國的模仿,也是他們成功之處。
昨天媒體另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春節期間向亞洲各國拜年,使用的是「亞裔農曆新年」,有別於以往稱呼的「中國年」,這個改變其實是美國的韓裔人爭取來的,因為他們同樣過農曆新年,不甘美國只稱「中國年」。
台灣與南韓都是「亞洲四小龍」,彼此競爭激烈,原先台灣排名在南韓之前,如今南韓大幅超前,台灣卻成為「龍尾」,國民所得也被超越,而且南韓年輕一代相當國際化,全韓由上而下發展文化創意,對國際事務高度關注,創造了國家競爭力。
呂秀蓮指出,韓國即使選舉過程中也有朝野嚴重對立現象,但選舉過後,所有選民都很清楚國家只有一個,各政黨也共同努力,不像台灣反而陷入藍綠嚴重對立。的確,台灣若不能結束長年的政治內耗,走向國際化,將被南韓更遠遠拋在後面。
很多年前,我們質疑「日本能,台灣為何不能?」前幾年則有人喊出「韓國能,台灣為何不能?」台灣的退步由此可見,我們實該深切反省。
程忠明(高雄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