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幾個月,每周的家庭聚會變得有點像是開「中高年齡研討會」。主席是高齡八十二歲的奶奶,出席者平均年齡約五十五歲。算起來我是最最幼齒的,也接近五十歲了。研討的主題,大部分都圍繞在:孩子們長大了。
因為孩子們漸漸大了,聚會的餐桌上開始有剩菜,沙發桌也開始有吃不完的點心零食。記得奶奶從前常自豪的引用我家弟弟六歲時所發表的名言:「來奶奶家吃飯最好,不用等、不用錢、而且是熱的。」奶奶更常豪氣萬千的說:「冰箱就在一樓的超商,吃不夠,馬上補貨!」但這情景,已經好久不見。
大姑房間的電腦,不再人滿為患,奶奶臥房的king size床面更顯得冷清。喜歡窩在床上嘰嘰喳喳的女生,喜歡擠在螢幕前上網的男生,現在不是在補習班,就是在往補習班的路上;不是在打工賺零用,就是在約會花零用。
每一對父母,年過四十五歲以後,似乎都有一種「放風箏的失落感」。孩子是風箏、年齡是那根線,孩子一天天長大,線一天天放長,父母幾乎要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孩子在很長、很長的線的那一端。」這種失落感很透明,問題是,你怎麼也回不到過去了。
猶記大兒子曾在國二時抗議我:「媽媽:我問過同學了,他們每個人都可以關自己的房間門,我也要。」當時,我以開冷氣睡覺會感冒的理由搪塞了事。三年過去了,我不再半夜巡房,也同意他們可以關門睡覺,但同時感受到那種「孩子明明就在家,但又好像不在」的失落感。
我想,每一對有十五歲年齡以上孩子的父母,都會開始體會到,孩子明明就在眼前,天天看得見,可是卻總錯認他們已經不見的失落感吧。
上周「中高年齡研討會」時,幾位中高齡父母一致認為,奶奶是最怡然幸福的,因為至少六個孩子每個周日都固定報到,吃「有媽媽味道的菜」。
不過奶奶還是忍不住遺憾的說:「最近家庭聚會的『年輕客源』明顯減少,吃『免錢菜』的孫兒不夠踴躍哦。」所以奶奶的心願是:除了要考試的三個孫兒外,其餘的都應恢復既往。只是,這個理想可能越來越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