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對彎月型的胡椒罐原來是台灣人和神明溝通筊杯,土干創意設計總監呂盈達開發多樣台灣意象的生活用品,讓外國人看到這些器具原來都蘊含台灣常民文化意義時,大呼驚喜。

國外觀光客到廟宇參觀,對於台灣人「搏杯」的行為感到好奇,因為這竟然是直接跟神明交流的方式,而筊杯也成為呂盈達創作原素。「如果送外國人筊杯並無實質意義,做成胡椒罐或名片座他們就用得到啦!」呂盈達認為,這樣的筊杯既可化身成「微笑曲線」的胡椒罐,身上切畫線條又成了名片座,不單單只是個「紀念品」。(聯合報記者王宏舜攝)
許多佛、道教徒會念經,連篇型的經書摺也成為創意來源。「經書摺和奏摺一樣」呂盈達認為兩者都有神聖的意義,但當它變成「筆記書」時就成為自由塗鴉的園地;「經書摺」商品以科技化「PU射出」製成書面,可以防滑,花紋更採自北京故宮的菱花窗紋,喜氣十足。
呂盈達還拿出竹製龜印USB隨身碟、金紙筆記本等商品,每項都讓人既熟悉又親切,但用途卻很「另類」。
以「龜印隨身碟」來說,它的造型就是迷你版的「粿模」,極傳統的用品卻套用在電腦產品上,不只外國人覺得新鮮,連台灣人也訝異。呂盈達表示,竹子是台灣早期食衣住行都用得到的植物,以它做材質有另一層溯遠的意義,而隨身碟底部還可以雕成印章,外國人士愛不釋手。
呂盈達認為,要推銷台灣,紀念商品的設計點應以「外國人想要的商品」出發,而不是單單販售自己喜歡的,這樣才能成功,台灣傳統印象也更活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