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抱怨「忙年」是一種陋習,步入中年後才知,煮漿糊貼春聯、生火蒸年糕、炸一條為落實「年年有餘」而正月十五才可動筷子的魚……種種忙年的景象,都讓我的生命充滿溫馨的回憶。
兒時所寫的喜字,內容有:抬頭見喜、恭喜發財、六畜興旺、五福臨門、滿、旺、春等。某一年,因為「滿」字寫得太多,調皮的弟弟乾脆建議,貼在豬圈兒旁的茅廁門上算了,每思及我們貼的大滿字,大家便笑成一團,而今感慨,快樂童年何以消逝得如此之快!
我是個典型接受西式教育的人,且多年在國外的經驗,讓我對傳統的生活文化,有深切的情感,常常驕傲地向各國友人,清楚說明某種文化的來源;這都要感謝小時候父母的薰陶。老一輩的人書讀不多,卻用傳統文化力量教導後代子孫,讓我在通俗文化當中,體會人要敬畏天地、依靠自然。
年節的文化,不是叫人迷信而是教人修身養性。例如:母親蒸年糕,火不能熄滅,要我隨時添加灶裡頭的材火。我因為不能出去玩而生氣,在灶前說了髒話,母親聽見沒責怪,卻說了「恭喜」的故事給我聽。她說:「古代的人在祭神的時候,所有說出來的話神都聽得到,玉皇大帝就是聽了謠言,準備在除夕時消滅全世界,是灶神向大帝說好話,我們才可以平安過除夕夜,第二天大家都平安,所以要說「恭喜呀!」長大後知道這是燈鈎神話的故事,母親用舊時代的崇拜觀念來教我,引喻故事雖不適合我當時罵髒話的情況,倒是警惕我,不聽、不做小人讒言之事。
別剝奪孩子認識傳統文化的學習機會。如何過新年?不要只教孩子收紅包,請帶著孩子說:「恭喜恭喜」。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 《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