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即知世間是苦樂參半的,故想要快樂,是每個人的基本生活欲求。但令人感到快樂的要件是什麼?是財富嗎?是名位嗎?《大智度論》說(大正二十五、一八一上):「此五欲得時須臾,樂失時為大苦,如蜜塗刀舐者,貪甜不知傷舌。」因為「所有善根,悉皆迴向無上菩提,不樂色、聲、香、味、觸法財封尊貴…乃至菩提不受五欲。」(出自《大寶積經》大正十一、二○上)
又有什麼樣的快樂,能勝過世間一般的快樂?《大慧普覺禪師語錄》中特別強調的(大正四七、九二七上):「法喜禪悅之樂,非世間之樂可比。」這樣的法喜非外鑠;而是像古德僧肇大師所說的:「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出自《淨名經集解關中疏》大正八五、四八三上)這樣的法喜,讓菩薩遠離因貪愛、瞋恚等種種染汙所引發的身心煩惱,如《大方等大集經》所說的(大正十三、二○九下):「云何喜覺分?所修法喜,於無量法,心生悅豫,無有懈怠。清淨樂法是喜踊躍,能除身心捨諸煩惱,是名喜覺分。」
總之,「法喜」的感受就有如「豁然開悟,稱理而知,心生法喜,故名大知。心動至心者,既得法喜心動,若隨此喜則為顛倒,今了此喜無即得喜性,即得喜性故名至心,是名為喜。」(出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大正四六、五三一下)即知真正的「法喜」也不是得意忘形;而是「心入法喜,得現在定。」(引自《六度集經》大正三、四三下)的殊勝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