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次選舉證明民進黨已走出陳前總統的陰影,也走出過往選舉大敗的谷底,我們欣喜看到民進黨站穩腳步,有在野黨力量監督,執政黨才會進步,期許民進黨做忠誠的反對黨,這才是全民之福。
前副總統呂秀蓮最近以「玉山媒體創辦人」身分專訪馬英九總統,談及兩岸軍事、和平協議以及多項施政議題,馬總統力促朝野領袖對話,強調「總統府大門永遠開著」,總統說國民黨、民進黨兩黨總部都在台北,卻是咫尺天涯,是一大憾事。
所以「馬呂會」形式上是媒體專訪,實質上卻有朝野對話的用意,過去幾年,由於選舉動員上的需要,加上政權轉移的資源重分配,藍綠陣營為了攻防政治板塊反目成仇,難以跳脫你死我活的思維;顯見朝野領袖對話,才是紓緩政治對立的良方。民進黨在走出谷底之後,若要擴大基礎,必須明白朝野和諧對話,促進政治穩定,創造人民福祉,是廣大國人衷心期盼之目標。
以目前國內爭議最大的ECFA為例,當初蔡英文主席主動釋出要與馬總統辯論,而未獲反應;現在馬總統同意辯論,蔡主席卻加以拒絕。此外,民進黨人士多次挑釁要辯論,當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願意就ECFA與在野黨辯論,連行政院長吳敦義都表態可親上火線,但民進黨隨後卻表示不想辯論。民進黨一再宣稱不知ECFA是什麼,且不受立法院節制時,行政部門決定陸委會、經濟部、金管會等部會首長將每月定期向立法院報告ECFA,民進黨立法委員卻關上大門拒絕出席。從種種事端來看,讓人感覺民進黨只是利用ECFA進行政治操作,而將朝野溝通與對話做為政治操作的工具。
在國中的公民課本中,教導我們下一代什麼是「忠誠的反對黨」,忠誠的反對黨一詞,產生在十九世紀中葉的英國;認為有反對黨的存在是維持民主政治運作的首要條件。所謂「忠誠」是對憲法的體制及尊嚴、人民的福祉及政治秩序維持而忠誠,如此政治議題的歧見與衝突才得以在制度化的架構下獲得解決。朝野透過溝通與對話,謀求人民最大的福祉,創造安和樂利的社會,這就是執政黨的「責任」與反對黨的「忠誠」,向人民負責、對人民忠誠。
金融危機後,全球各國莫不全力振興經濟,我國若仍只在政治議題上持續內耗,朝野囿於政黨私利;浪費精力在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的對立,不僅會造成政治情勢的不穩定,還會影響國內經濟景氣復甦的速度。因此,全民都期盼有個方向明確強有力的執政黨,有個理性負責強有力監督的在野黨,兩黨雙贏人民得利;深盼朝野能夠開展理性對話的機制,達成國人期盼已久的藍綠攜手為台灣打拚前途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