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陳水扁總統就職屆滿六周年,昨天在總統府網站上公布「二○○
六國家安全報告」。對於外界注目的經貿部分,報告認為台灣經濟安全最大威脅來自中國大陸;要改善台灣經貿,須發展高附加價值的知識經濟活動、採彈性務實策略爭取國際經貿空間。
我國第一本由政府提出的國安報告,總計一百五十五頁,在經貿發展、對外關係、軍事分析等部分,皆大篇幅討論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對內,報告認為政府推動憲政改革,可有效解決行政、立法對立僵局。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邱義仁表示,這份報告對行政院制訂政策,具有「法定」約束力,將定期或在國家面臨重大事態時提出。
國安報告指出,當前台灣在國家安全上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主要仍來自中國,其次是全球化與內部變遷的挑戰;財經安全有八大威脅,包括國際競爭加劇、農業改革不易、能源高度依賴進口、金融體系未臻健全、財政赤字偏高、中國磁吸效應、國際經貿活動空間受擠壓及中國可能封鎖台灣經濟。
報告指中國「以經逼政」,對台施行經濟封鎖戰可能採行的手段包括:阻斷重要進口能源與物資供給線、破壞電力與通信重要設施、封鎖主要港口以阻斷商品貿易、透過資訊攻擊或直接摧毀方式中斷台灣金融市場的交易等,因此政府與民間應積極作好應變措施。
為了突破經貿困境,台灣應盡速設置「專責經貿談判代表」,統籌、全權負責多邊、區域及雙邊經貿談判;藉知識經濟輔導措施,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積極開發替代及再生能源;持續推動金融機構整併;研擬推動擴大稅基、調整稅制的具體方案;釋出非關國家安全、金融穩定、公共利益的政府持股;增加「投資台灣優先」誘因,因應中國磁吸效應。
報告認為,我國對外關係受阻,主因是中國以「將邦交國挖光、國際政治生路堵光、對等談判籌碼擠光」的「三光策略」,對台進行外交封鎖,作法包括威迫利誘台灣邦交國、干涉台灣和非邦交國交往、排除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切割台灣地緣戰略價值;台灣應跨越政府和民間領域,培養「外交政策社群」,拓展對外關係。
報告並首度以時而緊張、時而和緩的「敵對僵持冷和」字眼形容當前的兩岸關係,重申兩岸畫軍事緩衝區、設置軍事熱線的建議。只要台海情勢穩定,國軍預計自二○○八年起將義務役役期縮短為一年,並至二○○八年底完成裁軍十萬人。
儘管報告釋出兩岸軍事衝突降溫的善意,但也指中國以和平崛起掩飾軍事擴張,估計其去年實際國防預算為新台幣一兆九千億到二兆九千億元,是台灣國防預算的七到十一倍。未避免台海軍事傾斜,政府須在二○○八年之前,將國防預算提升至GDP的百分之三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