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陳太太七年前赴大陸換腎失敗,導致血管常栓塞,影響洗腎的效果,於是她的先生想捐腎給她,但兩人血型不相容且交叉試驗比對呈陽性,貿然移植可能產生超急性排斥,經台大醫院進行「排斥抗體螢光分析術」,可定量抗體的強度,利於進行減敏治療,讓器官移植不再有配對的障礙。
台大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蔡孟昆表示,台大兩年前成立臨床免疫中心,研究出分析排斥抗體的技術,即使交叉試驗呈陽性,也可進一步分析導致排斥的抗體種類與強度,依此擬定預防及治療排斥的計畫,透過給予去除B細胞藥物、血漿置換、人類免疫球蛋白等減敏方法,讓排斥反應從陽性轉為陰性,確保移植能成功。
陳太太被檢出對於先生的A2組織抗原,抗體強度高達一萬螢光強度,直接移植會有超急性排斥反應,屬於較複雜的案例,因此手術前後總共進行六次以及八次血漿置換,加上共注射二百四十公克人類免疫球蛋白,才得以成功移植先生的活體腎臟。
蔡孟昆表示,曾經懷孕生產、輸血或移植失敗者,體內因接觸其他組織導致容易存在抗體,因此臨床上女性的器官受贈者,面臨的排斥問題遠較男性複雜。
這項技術原則上可應用到各種器官移植的配對,但蔡孟昆指出,由於術前減敏治療平均時間約需一周至十天,因此若是屍體捐贈的器官,恐怕沒有足夠時間可等待,因此較建議應用在活體移植。
對這類「組織不相容」的移植者,這項成果促使符合法律規範且有意願的健康捐贈者,有機會幫助需要活體移植的親人,不過血漿置換等減敏技術,目前健保均無給付,對移植家庭來說是筆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