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大賣場裡,處處可見全家出動的身影。我們一家四口也在其中:外子手中抱著女兒,我肚子裡還有一個即將出世的寶貝。
走著、逛著,突然,兩個小男生推著購物車就朝我撞了過來,一時之間,我來不及閃躲,只得硬生生的承受下來。我和外子看了一眼那兩個孩子,再看看走在他們身後的父母,一家子居然彷若什麼事都沒發生一般的離開。
無獨有偶,過沒多久,類似的事情又再度發生了。這一回,走在孩子身後的母親在事情發生的當下,立刻要求孩子向我道歉,可是孩子不知道是真的沒聽見母親的話,還是習慣對母親的要求充耳不聞,頭也沒回的往前跑走了,而那位母親則轉過身去繼續購物,對孩子的行為也一副習以為常的樣子。
其實,許多人都有在大賣場被購物車撞到的經驗,大家都能夠理解推車者的不小心,一聲「對不起」,事情也就過去了。有時候,孩子跑太快了,父母代孩子道個歉,雙方也就在客氣的微笑中化解了不愉快。可是,這兩次的經驗卻讓我覺得很驚訝、也很生氣!我想,孩子生長在這樣的家庭中,莫怪乎沒有什麼禮儀可言了!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日常生活中父母怎麼說、怎麼做,孩子都看在眼裡,再反映到日常行為中。換句話說,孩子的一舉一動就是他背後家庭教育的真實呈現,一點都假裝不來,特別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中,絕對可以看出家庭教養的好壞。
這也是我們總是不厭其煩的提醒父母身教之重要性的原因。只有父母以身作則,才是效果最好、最踏實的生活教育。如果在引導的過程中,父母只是一味的言語提醒,卻不身體力行,帶給孩子的將會是只顧表面的壞榜樣,甚至會讓孩子對父母的行徑深覺不以為然。
舉個例子說,父母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所以幫孩子買了一櫃子的書、甚至把孩子關在房間裡,而自己卻整天坐在電視機前面,結果通常會是孩子是孩子,書本還是書本;相反的,如果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很喜歡閱讀,也會帶孩子一起逛書局、上圖書館,在這樣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即使家中沒有多少藏書,也很少有不與書相交的。
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刻,是生活,也是教育,對孩子而言,父母平常處事的態度和工作的精神,就是孩子學習的典範;孩子的一生,都會在父母的身教影響下,決定人格與道德的發展。親愛的父母親,在要求、責備孩子前,還是讓我們先檢視自己的態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