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受邀欣賞一齣由亞裔後代來台演出的美國紐約百老匯舞台劇「舖軌」,精采的劇本所醞釀出來的氛圍,讓觀賞者的心情隨之變化,其真誠而勇敢地探討不同時代,不同的人生價值觀,令我印象深刻。
早先,始祖因現實生活的逼迫,在種族歧視及沒有厚實的人脈關係下,備極辛苦地在美國從事火車舖軌工作,此時,明信片是唯一傳遞思念故鄉之情的工具;另一代,依親移民潮興起;打拼事業、闖天下是他們的全部。談論的話題是政治和產業的變遷,電話成為彼此聯繫的方便工具;傳達的聲音親近,家庭倫理卻走了樣。
後來,處於e世代的孩子成長了,行動電話成為主要的溝通工具。科技產品主導了夫妻之間的感情、親子之間的親情,看似彼此距離近了,卻是各說各話;在飆網的時代,人與人間的溝通距離,究竟是近抑或遠呢?「舖軌」引發我的思考。
行動電話的發明,是為了工商事業發展之便,曾幾何時,它成為現代人溝通的唯一工具,在一切講求快速的生活步調中,使人忘記耐心,進而忽略了人際相處的藝術。我們常責怪孩子讀書不專心、做事不專心、說話不專心,敢問為人父母者,當孩子跟我們說話時,是否真正聽見孩子的心聲?根據專家的調查,台灣的爸媽在「傾聽」的部分,大都處在「各說各話」的情境,是全亞洲親子關係敬陪末座的國家。
常與年輕父母閒談,得知他們深愛孩子,卻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愈大離自己愈遠。許多孩子也告訴我,爸媽只關心功課的問題,想要討論人生疑問時,大人就說:「把書念好,別想太多」。
於是,孩子人手一機,父母負責遙控,只要聽見孩子的聲音表示平安,因此繼續忙碌的工作,到了晚餐時間,偶爾才與孩子匆忙共進,接下來的戲碼,是連串的催促聲,要孩子完成父母期待的事物;但孩子多麼希望爸媽能撇開一切,坐下來專心聽聽自己最近發生的事情,而不是老在責怪功課問題,導致孩子很想自我放棄。美國教育界有一信念「天下沒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是沒有找到教的方法。」。教育孩子不能只期待學校的老師,因此,要孩子功課好,首要搶救已經疏離的親情。
要挽回疏離的親情,請爸爸、媽媽學習「專心」。專心了解孩子的需要,讓他有被支持的感覺,增加對教養者的信賴。專心反問孩子的疑問;「反問」可給孩子重新思考的機會,也可釐清自己的觀點,並協助孩子找答案而不是給答案。專心擁抱孩子的身體,多以肢體語言溝通,如此,就不會各說各話了。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出版《做到的爸媽請舉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