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小小彬走紅,通告滿檔,四處趕場代言,頻打哈欠,有民眾懷疑他超時工作,擔心他太過勞累,向台北市政府投訴,要市府管一管。然而,小小彬的「遭遇」顯然沒有讓一堆「準星爸星媽」卻步,偶像劇徵童星,竟吸引一千多名孩子報名,連五個月的娃兒都被抱來參選。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民眾富有同情心與正義感是好事,但他們看他人的事情一清二楚,卻往往忽略自家孩子的「辛苦」。
學校放史上最長的寒假,補習班生意愈加興隆,昨天清晨氣溫極低,出門要買報紙,瞥見隔壁補習班門口蹲了兩名學童,大約是國小三、四年級,縮著身子吃早餐、等開門。這是補習班刻意安排的課程,針對趕不上進度孩子施以特別「輔導」,但老師卻經常比學生晚到,正確的說法是,家長比老師更緊張,「提早」送孩子來。
昨天陽光出來了,天氣晴朗,這個年紀,父母不是應該帶他們到戶外走走?怎麼連吃早餐都要這麼「趕」?
台灣的孩子讀好書是唯一的目標,幸或不幸,見仁見智,唯一共通點是課業壓頂,日出上學、日落補習,想不累也難。若說學校上課是正餐,那麼上補習班就像服維他命,當別人都在進「補」,自己不吃就會心慌。
補習班也像拍片現場,父母是出錢的製片老闆,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合作拍攝一部名叫「前途」的大戲,每個人都背負「票房」壓力,神經緊繃;學生背課文就像記台詞,解題就像在考演技,「NG」吃太多,免不了一陣責罵或鞭打。
學生要學的東西太多,課程互異,既要當多才多藝的人,就要完美銜接,不容錯亂,於是坊間英文、數學、美術、音樂等競相開班,商機無限,學生奔走在補習班間,與童星趕通告有何異?各位父母,曾問過孩子「你累了嗎?」所以,不要只會心疼小小彬累,你的孩子也不輕鬆,只是累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勞基法規定,童星工作不能超過八小時,如果教育部也訂出國中小學生上課、補習時數不能超過此上限,我們的孩子或許會比較快樂吧!
蔡銘燦(台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