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重創高屏原住民部落,參與救災的清大師生目睹慘狀,認為救災應從教育著手,由教授李家維等學者與屏東縣屏北高中合作發起「小清華計畫」,為受災的原住民學生設立實驗專班「小清華學院」,希望教育扎根,一方面培養原住民永續經營、國土保育觀念與能力,另一方面期許原住民學子藉由教育改變命運。
此舉對原住民無疑是一大福音,對人才培育也有相當的貢獻,但計畫一發布引起各方討論,肯定與質疑皆有。
質疑之一是,計畫以通過原住民母語認證,作為入學檢定資格的一項。我認為,能以流利母語溝通是重要,但能傳揚原住民核心文化與思想,並確切實踐才是核心,而且,過去原住民被迫放棄母語學習日文、中文,加上台灣的主流語言為中文,目前鮮有原住民精通原鄉語言,即便原住民多數擅長說母語,就能改善他們處境嗎?
因此,計畫應以傳承原住民語文為目標之一,加入母語課程,甚至強化,不應以通過認證,作為入學檢定資格。
其次,風災已過五個月多,至今生活仍未安定的原民大有人在,而計畫已進入推廣期,若選定三月招生,九月一日正式開課,是否能如期招到學生?計畫遠不比上變化,計畫有必要做出彈性且長遠的規畫。
最後,計畫內容對原住民人才培育有失焦之虞。計畫的目的在培養具有國土保育概念,及傳揚原住民文化的人才,但培育原住民人才應遍及各專業領域,才能徹底改善住民生活,擺脫弱勢命運,而非在一塊國土保育的小餅上,計畫以為立意良善就能達到目標,思維不無錯誤。
不過,原住民人才的培育不只是教育學者的任務,更是政府的職責,真正了解原住民學生、家長需求,和原住民文化,才能擬定完整的培育計畫,政府除了投入教育資源,並應給予政治、經濟、社會等資源,才能真正培育出原住民人才。
希望政府能尊重原住民文化,並給予開拓空間,讓小清華計畫成為一盞明燈,引領更多關懷原住民學習權益的計畫,使原住民文化得以傳承,並振興傳統。
瑭莘(北縣中和/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