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歲末期病人小浠是一位高鼻子,白皮膚的混血女子,爸爸是韓國人,媽媽是白俄羅斯姑娘。在韓國時,小浠就發現下腹部腫脹,但一直置之不理,直到二○○七年嫁來台灣,由於無法順利排尿,經陰道超音波檢查,才診斷出是卵巢的惡性腫瘤。
小浠最後雖然做了卵巢與全子宮切除,但隔年三月,由於下肢痠麻,再次發現胸椎和腰椎,早已被腫瘤侵犯了。更慘的是肺部也有癌細胞轉移,讓她呼吸困難,才入院做症狀治療。
「唉,我只希望小浠能夠,唉,走的沒痛苦…」這是小浠的先生阿鉲,第一次跟我見面的開場白。
「她知道病情嗎?」我問阿鉲。
「我跟她講過很多次,還叫她要常打電話給她家人,但是她都聽不懂,還說國際電話費很貴,唉│。」阿鉲說完後,突然很正經地看著我說:
「醫生,其實我跟我太太的語言並不很通,你可以幫我跟她說,她的病已經很嚴重了,好嗎?」
「我會盡量幫忙。」
雖然我答應阿鉲,但小浠讓醫護人員面臨到最大的困難,並不是病情告知,而是語言溝通的問題。雖然護理人員製作了一個語言溝通板,以方便跟小浠溝通,但只限於身體症狀,例如疼痛、喘或者噁心、腹脹等文句,無法深入內心情緒的部分。
小浠住院期間,安寧團隊的人都看得出來,阿鉲很愛小浠,因為他每隔幾天,都會買一枝玫瑰花,送給只能躺在病床上,用微笑回應他的妻子。
「每次我去看小浠時,她總是深情款款地,看著那些她先生送她的花朵,每次也都在聽診完後,笑咪咪地跟我們說謝謝。可是她……」實習醫師小媗跟我報告。
「妳很擔心小浠還不知道她的病情?」
「對啊,而他先生跟她語言溝通的程度,跟我們差不多,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妳擔心小浠生命所剩的時間不多了,希望能早點讓她有所準備……」
「嗯,要是能夠讓這異國通婚、卻言語不通的兩人,藉由周醫師常說「幸福四件事」的表達,也就是道謝、道歉、道別、道愛的方式,讓彼此有個心理準備,不知道能有多好,雖然我知道,這說不定只是我自己的一廂情願,但是,看他們夫妻是那麼的相愛……」
「到時候才不會驚慌失措、手忙腳亂地面對死亡,我們來幫他們想辦法。」
「但現在第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用有限的語言,去表達這四件事情呢?小浠只能說韓語跟俄語。」小媗說。(上)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