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藝訊】台北僅存清代商業街 剝皮寮歷史街區

林禕庭 |2010.01.17
625觀看次
字級

艋舺是早期台北的重要商業地區,如今雖然已經卸下這個重責大任,但是香火鼎盛的龍山寺使這個地區繁榮依舊,最近更因為國片《艋舺》的「加持」,吸引許多影迷來此「朝聖」。

電影場景 攝影天堂

店招參差的廣州街上,有一小段整齊的舊式「亭仔腳」(騎樓)令人眼睛一亮,沿著亭仔腳的紅磚地往前走,《艋舺》裡角頭老大GETA的家赫然在目,這裡正是「剝皮寮歷史街區」入口,而GETA的家正在進行「《艋舺》故事場景」展出,有演員阮經天、趙又廷等人的戲服、道具及劇照,還有今昔對比的老照片,讓看過電影的人倍感親切,沒看過的則會有一股馬上到電影院欣賞的衝動。

一進入「剝皮寮歷史街區」,相機快門便←擦←擦地停不下來,因為這兒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老街景觀,兩旁店舖的招牌和陳設都是當時的樣貌,吸引不少年輕的攝影愛好者來取景,從裝著長鏡頭的專業單眼相機,到最簡易的數位相機,大家都想透過自己的鏡頭為珍貴老街留下「倩影」。

剝皮由來 眾說紛紜

「剝皮寮」這個名字乍看之下似乎不太雅觀,甚至有些人會聯想到比較「血腥」的畫面,關於這裡的地名,其實經過一番演變。

清嘉慶時期,這個地區名為「福皮←」,道光中期至清末,老街被稱為「福地←

 

街」,日據時代則稱「北皮←街」,「剝皮寮」是光復後才出現的俗稱,沿用至今。「剝皮寮」的說法未有定論。

有人認為,因為清代淡水河上游砍伐的樹木,以及由福建福州進口的杉材運抵艋舺後,在這兒剝皮,所以被稱為「剝皮寮」;也有人認為,因昔日在此有宰殺動物以製造皮革的產業,所以「剝皮」指的是剝獸皮;有學者則認為,「剝皮」與「北皮」台語同音,因此應是由舊地名衍伸而來。

過去與現代並陳的特展

去年11月開展的「台北(大佳臘)風雲三百年─陳賴章墾號特展」,原本訂於本月10日落幕,但因評價甚高,所以延至2月28日,並結合今年的盛事─台北花卉博覽會,特別開闢「花花世界─環保花新思」展區。

「陳賴章墾號」是由三家墾號(開墾公司)的五個股東一起聯手來台北開墾的「股份合約書」,於清康熙48年(西元1709年)取得,去年正好滿300年,這是最早的台北開墾契約,這一紙契約,扭轉了台北「人至即病,病輒死亡」的瘴癘之地命運,鋪下走向繁榮昌盛的康莊大道。

展覽中不僅有這張珍貴的契約,還有日治時期的「台北市營乘合自動車運轉系統圖」,即今之「公車路線圖」,還有日治時的老明信片及照片。用眼睛走過先人的篳路藍縷,深深體會台北今日的發展得來不易。

「花花世界─環保花新思」則以「幸福」與「環保」為主題,回收龍山寺、行天宮等古剎的線香袋、寶特瓶,以及生活中的舊衣物、棉花、羽毛、光碟片等資源,組合成精緻的寶特瓶娃娃和桌花,讓老街不僅僅是緬懷歷史,還能獲得創意與環保的新啟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