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利生開啟佛教新時代 慈心悲願創造人間真淨土
一九六七年星雲大師將高雄佛教文化服務處的屋舍變賣,購得高雄縣大樹鄉麻竹園二十餘公頃山坡地,於五月十六日動工興建當今「佛光山」這座為全球佛教重鎮的道場,開啟佛教復興的新時代。
今年是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八十華誕,也是佛光山開山四十年。星雲大師為禪門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一九三九年於南京棲霞寺披剃出家,拜志開上人為師;一九四一年受具足戒,成正式比丘;一九四九年烽火四起,危難之中渡海傳燈。身無長物,言語不通,人地生疏,飽嚐貧困凍餓,遭排斥打擊,政治迫害。但基於興隆人間佛教的使命感,動心忍性,矢志不移,終見開花結果。綜觀其一生,不愧為「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的偉人。
佛教倫理最重視「解行並重」,「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佛法要靠實修體驗才能悟道,因此天台宗向以「教觀雙美」為豪。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不但有直達佛陀本懷的思想,且從弘化中建立和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認為要佛教落實人間,必須「走向城市、深入社會、關懷群眾、超越國界、弘化全球」,始能完成人間淨土的建設。
佛光山是個人間佛教的道場,星雲大師在很早便構思其人間佛教的藍圖:「我的理想是建立一個現代化、制度化、國際化、人間化的佛教教團,包括出家眾、在家眾,要讓佛教深入家庭、社會、人心。」星雲大師以佛光山的「人、事、道」介紹佛光山:「人有七眾弟子,都遵照佛陀制度,致力於建立佛光淨土,復興佛教。事是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圓滿人生之事,包括教育、慈善、文化諸多層面,令人生有個圓滿的歸宿,讓常樂我淨的國土在人間實現。道是不貪圖佛教能給我什麼好處,只有奉獻,不想占有,只有為眾,不想為己,行人間的菩薩之道」。
歷經四十年的奮鬥,佛光山的規模初具,佛光山的貢獻已為世所肯定;但佛光山並不以此自覺圓滿,而堅持星雲大師從弘化中實踐人間佛教的理念,繼續朝以下十個方向發展。
一、國際化:非僅在世界五大洲設有道場與佛光會,且從過去以華人為主,推廣向國際,不分種族、膚色,成為國際人士的信仰中心。
二、社會化:從以往山林的、僧眾的、迷信的、老化的佛教,轉化為年輕的、知識的、科學的、服務的,走出寺院,走向社會的佛教。
三、藝文化:無分僧俗,鼓勵寫作、出版、閱讀;提倡梵音唱誦;講求寺院建築莊嚴壯美,展覽佛教藝術,讓佛教藝術文物走入人間,做無言說法。
四、本土化:於國際化的同時,於五大洲道場培育當地僧眾;佛教雖屬外來,但傳法與信眾卻植根本土,使佛教成為任何地區、任何個人自己所歸屬的宗教信仰。
五、現代化:「法久弊生」乃自然之現象,佛教迄今已歷二千五百五十寒暑,應興應革之處多有,必須革除舊污,再創新猷,順應時代之潮流,發展為當代思想之主流。
六、人間化:星雲大師有云:「思想言行人間化、發心發願人間化、淨土淨樂人間化、福樂財富人間化、修行實踐人間化、誡律規範人間化。」以謀落實佛法在人間。
七、生活化:修行是腳踏實地的自我健全,犧牲奉獻,要將佛法運用於生活中。以慈悲的語言度人、待人、助人、祝福人,才能落實星雲大師主張的「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
八、事業化:佛教若無弘法利生之事業,便留不住人才,無法發揮教化之功能,欲求佛教興隆,要以「用新事業增廣淨財」,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才能再造佛教的盛況。
九、制度化:任何組織欲謀長久之生存發展,必須健全人事、財務之制度。星雲大師於一九八五年住持任滿後,毅然退位,俾佛光山以制度領導,永續長存,光大佛教,首開佛教民主化之先河。
十、未來化:佛光山人推動人間佛教,有思想、有理念、有目標、有實踐。但隨著時光之推移,仍要體察社會之變遷,人群之需要,而應時調整,以期滿足不同世代的需要,輝光日新,煥然照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