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不時報導,全台各縣市修剪行道樹或公園樹木,常常過度「努力」,樹木被修剪得只剩下幾個枝杈,甚至整個樹冠被砍去,變成電線杆了。
這那是修剪樹木,根本就是「砍樹」。修剪樹木的事,通常是政府單位委由包商處理,每次發生這個問題,官員都說不知道包商會這麼做,下次會先協調,但還是一次次看到樹木變成電線杆。
大家都知道樹木的作用,森林或綠色覆蓋率,標示一座城市的「適宜人居」程度,綠意盎然的城市,不但較為涼爽,也讓人心曠神怡;此外,全世界都在節能減碳,樹木進行光合作用,等於是「都市的肺」。
樹木的好處為何唯獨包商不知道?為何政府單位不能制定規範,強力約束、事前防範?
媒體報導,基隆市政府決定未來修剪樹木,只准都市發展處及工務處執行,而且應有「標準作業程序」,以提升種樹存活率,以免綠化不成反變成砍伐樹木,使基隆市能成為生態城市。
所謂「標準作業程序」是什麼?媒體報導,是由都市發展處以專業做出規範,各單位發包時,應要求承包商在過程中拍照存證,沒依標準規範,或未拍照存證,都不能報銷。
這樣的作法很好,事前、事後的「模樣」拍照存證,想賴都賴不掉,但問題在於「以專業做出規範」的標準是什麼?修剪樹木應修剪到什麼程度?這才是關鍵,希望市府能諮詢專家、環保人士、生態團體,制定大家都能接受的規範,尤其別忘了,還要有罰則來處分不當修樹。
廖慶成(基隆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