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與中國「十加一」元旦啟動,雙邊有九成貨物免關稅。東協對中國的出口將成長百分之四十八,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則將成長百分之五十五;這項趨勢,嚴重衝擊台灣經濟。
據經濟部分析,東亞區域走向整合,台灣沒有參與,石化、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產業都將面臨衝擊,尤其石化業。但除了台灣產業憂心忡忡,東協國家也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些產業獲益,有些則感受到中國貨的競爭壓力。
東協最受衝擊的將是民生消費品廠商,泰國、越南、柬埔寨與印尼的紡織廠、製鞋廠及煉鋼廠的產品,恐將不敵中國。中國生產的汽車零組件,也可以更直接進入東南亞市場。
有些東南亞國家產品則可望受惠於中國需求擴大,如泰國的珠寶、化妝品、食品及飲料。另一批贏家,將是倚賴中國供應原物料及零組件的加工廠,如成衣製造商,可取得便宜的中國布料。
中華經濟研究院估計,「東協加一」後,將使台灣的生產總額減少台幣七百八十億元,嚴重衝擊整體產業,因此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有其急迫性。早在「東協加一」醞釀期間,台灣已了解ECFA的必要,馬政府上任後,更是加速推動。但此一經濟議題,卻被政客炒作成政治議題,以致一再拖延,遲遲無法上談判桌。
兩岸ECFA規畫今年五月簽署,但需經立院同意,不知還要「吵」多久。即使五月如期簽署,銷往東南亞的產品,會有約一年的「關稅優惠空窗期」,包括石化、紡織、機械、汽車零組件等,競爭力將大幅流失。ECFA如箭在弦。中經院推估,東協加三(日本、韓國)生效後,衝擊將更大,台灣產業產值將減少台幣三千二百億,因為台灣最主要競爭對手就是南韓。
當然,如同國內許多人憂慮的,ECFA不見得都是利多,至少對南部農業縣、傳統產業,至少部分是利空。這不但是政客操作的空間,也是政府不能忽略的民怨,不能不及早籌謀化解。
而馬政府不但ECFA說得不清不楚,加上地下電台扭曲,南部農民根本不了解,認為ECFA是「又要A又要罰」。因此,日前乃有學者建議不妨由顏清標出面,充當「宣傳大使」,去與南部農民溝通。
顏清標謙稱自己學歷低、學問不好,但他了解政府與大陸簽署ECFA的道理,因為大陸人多、錢多,全世界都在跟大陸做生意,老祖宗也說「民以食為天」,台灣如果還關起門來,拒絕與大陸往來,就是「害子孫」。
顏清標的看法是,ECFA很簡單,就是排除關稅及貿易障礙、經濟合作及建立爭端解決的機制,「這些概念,我用台語跟歐吉桑、阿伯講半小時,他們就聽得懂,導正到真正的ㄟ擱發。」
馬政府團隊的過度菁英化、同質性太高,以致格局施展不開、前瞻洞見不足,向來為識者所憂。是否由顏清標當「溝通大使」,也許尚待斟酌,但馬政府要跨過濁水溪以南,的確需要更多元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