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流來襲,街頭冷颼颼,民眾上街,將全身包得密不通風。 蔣煥民攝
今年雖然是暖冬,不過陸續有寒流來襲,劇烈的溫差變化,不只屢傳防寒不及而凍死的意外,急診室更湧進許多高血壓、中風患者,要避免受害,正確的防寒觀念不可少。
全球正處於極端的氣候變化,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張文瀚指出,之前不少人到了十二月初仍穿著短袖,不過冬至前,一波寒流來襲,氣溫猛然跌到十度以下,急診室就多兩成患者,多半是因太冷導致血壓飆升、胸悶甚至爆血管。
氣溫向下掉 血壓往上升
「溫差過大」是讓人防寒不及的主因,今冬除了早晚低溫特別明顯,導致日夜溫差大外,當寒流遠去後,氣溫又馬上回升,所以周期與周期之間溫度變化幅度也很大。
張文瀚表示,人體會找方法維持恆溫,因此若外在溫度變冷,會導致血管強力收縮,對於原本就有高血壓的患者來說,可能就是心血管疾病的誘發因子。
不過他最近在急診室見到許多四十歲以下的民眾,因為天冷導致胸悶、心絞痛而就醫,這些人過去雖然沒有高血壓病史,但多半體型肥胖或有抽菸習慣,因此可能本來血管就沒有那麼健康而不自知,遇到天冷即誘發疾病。
早晚量血壓 用藥須謹慎
台灣高血壓學會祕書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醫師王宗道表示,溫度降低會導致血管收縮,因此血壓值的確會比平時測量來得高一點,平均約升高十至二十毫米汞柱,不過他提醒,不需因一次的測量超過標準值就緊張兮兮,最好的作法是維持每天早、晚各量一次的習慣,觀察收縮壓是否持續超過一百四十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九十毫米汞柱,作為是否需要就醫調整藥量的參考。
一般來說,冬季時醫師平均會讓高血壓患者增加半顆至一顆的藥量,以因應低溫對於血管收縮的刺激,不過王宗道強調,實際用藥需求因人而異,而且任何調整一定要跟醫師溝通再進行,臨床上他遇過部分患者,不是因為低溫導致高血壓失控而受害,而是一看到自己的血壓值過高,急忙之下自行多吃了一包降血壓藥,結果藥量過重導致血壓降太低,反而有危險。
吃火鍋取暖 危機從口入
還有些高血壓患者為取暖,而大啖火鍋、麻油雞等,忘了高油、高糖、高鈉的飲食正是高血壓失控的另一項危險因子,因此不建議用吃的方式來保暖,而是應多運動並穿著適當的禦寒衣物。
不過有一種緊急狀態要注意,王宗道指出若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超過一八十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一百一十毫米汞柱,且合併出現頭痛、胸悶等不適症狀,就必須立刻送醫。
清晨易發病 起床慢慢來
天冷時,什麼時間點,最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張文瀚指出是清晨,尤其是有高血壓病史的老年人,剛起床時最易發作。他建議冷天起床時,動作應該要慢一點,不要馬上就站起來,最好先慢慢坐著、披上外套,緩緩活動四肢,幫助身體離開被窩後能發熱,再喝杯溫熱水,讓體內腸胃道透過這個溫覺效應「醒」過來,吃東西比較不會拉肚子。
冬天許多人會使用暖氣或電毯,張文瀚認為開暖氣比較安全,不過開銷較大;電毯便於在起床後覆蓋,可幫助身子暖和,但不建議睡覺時使用。
如果要外出,張文瀚提醒不論手腳、脖子、頭部都必須做好防寒,尤其許多人常忽略頭部防寒的重要性,事實上頭部吹風不僅容易感冒,也會導致大面積的體溫下降,使得全身血管劇烈收縮,因此最好養成戴毛帽的習慣。
氣喘與過敏 也要小心顧
寒流來襲時除了要注意心血管疾病,亞東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指出,氣喘與過敏性鼻炎也容易發作,其中氣喘患者可以監測自己的最大呼吸流量值,看看是否仍在安全範圍;有過敏性鼻炎病史者,則建議預先吃一些抗過敏藥物。
此外,愈冷的氣溫也讓流感病毒愈活躍,陳志道表示不論是H1N1新型流感或是季節性流感,目前均有疫苗可以接種,雖然日前有一些疑似新流感疫苗副作用的案例尚待釐清,不過整體來說,疫苗的安全性仍高,尤其季節性流感疫苗已經行之多年,他強調農曆年時期人群南來北往格外頻繁,往年均成為一波流感高峰期,因此仍建議及早接種兩種流感疫苗來增加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