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忍辱」之義,《瑜伽師地論》卷十七提到:「云何忍辱?謂,由三種行,相應知:一、不忿怒;二、不報怨;三、不懷惡。」《大智度論》卷十四亦提到:「行者欲令戒德堅強,當修忍辱。所以者何?忍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動搖。」可見,「忍辱」需具備「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等三種特質,而若欲從戒定慧修習得力的行者,更應當先行忍辱,因忍辱能令「戒德堅強」且「能牢固戒」而不動搖。
課文中的羅←羅,被惡漢用棍棒捶打,頭破血流,因而生氣咬牙,舍利弗即時勸導他:「如果你是佛陀的弟子,應有忍辱的精神,心中不懷瞋恨的毒,當以慈悲憐愍眾生。」羅←羅因而忍下這難忍的污辱。佛陀得知後,讚嘆他並開示:「不知道忍的人,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瞋世恨人,是背法遠僧,常墮於惡道之中輪迴,能忍惡行才能平安,才能消除災難之禍。」更說出自己所以能成佛,為三界導師,受人天敬仰,正是因為心能安穩,知道忍辱是可貴的德行,故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學院中,師長時時提勉的「人間佛教」,強調在生活中修行,正是具備「不忿怒、不報怨、不懷惡」三種特質,能令我們在佛道上戒德堅進,菩提增上不退。同學每天出坡作務、過堂吃飯、人際互動、掃灑應事等點滴功德,無一不為圓滿最後的無上士而積累,而當中的各種忍辱增行,讓吾人在成佛之道上,具足更多度眾證覺的資糧。
《星雲法語》中提到,「忍耐是一種力量。我們跟人相處,不可能事事順心如意,遇到事情,首先要能忍之於口,不隨便用口謾罵;再忍之於面,進而忍之於心,不僅臉上沒有一點生氣的樣子,甚至心中一點都不介意」,忍辱實是得證佛果的可貴德行,行者怎可不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