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在16世紀下半葉相繼去世,歐洲畫壇出現了紛亂繁雜的畫派,在義大利的藝術畫派尤甚。
不一樣的畫派紛紛崛起樣式主義,「波侖亞學院派」、「那波里畫派」和「巴洛克畫派」等。其中「那波里畫派」,興起於義大利南部的那波里地區,受到「荷蘭畫派」(當時稱為「尼德蘭畫派」)的影響,反對學院派的僵化教條及巴洛克畫派的誇張浮華;以追求樸素、清新,直接面對自然的表現方式為主,這對同時代的歐洲各國以及19世紀的現實主義美術思潮,都起著深遠的影響。
「那波里畫派」又名「卡拉瓦喬畫派」,因為這個派別是以畫家卡拉瓦喬為首。
被稱為「羅馬最有名的畫家」的卡拉瓦喬(1573 ~1610年),原名米開朗基羅‧梅裡西,後來之所以改名為卡拉瓦喬,乃因原出世於米蘭的他,後來在離開米蘭約三十公里的小鎮卡拉瓦喬長大。
1584年,卡拉瓦喬師從提香的學生西蒙‧彼得紮諾。他曾經去過威尼斯,看過喬爾喬尼和提香的作品,米蘭地區著名的「侖巴第畫派」提倡「簡單,自然」,也影響了卡拉瓦喬日後的創作風格。
由於卡拉瓦喬個性狂野,脾氣暴躁,任性妄為,時常打架、鬧事,甚至襲警,惡劣的名聲響透了羅馬。一回因為雙方吵架,暴怒下殺人,為了躲避死刑,他開始逃亡生涯。死亡的陰影在他心裡遊移不去,也在他的圖畫裡顯示出來。
他一系列的宗教作品,以暴力、斬首、拷打和死亡為主題。雖然每一幅新作的產生,都提高了他的聲望,但也有一些人無法接受,認為過於粗俗。
比如在「聖馬太和天使」圖中,他第一版把聖徒畫成一個骯髒的禿頭農民;被人拒絕後,不得不重畫一幅「聖馬太的靈感」。
另一幅「聖保羅的皈依」也被教堂拒收,無奈之下也只好又重畫。
他著名的宗教作品還有「基督下葬」、「羅雷托的聖母」、「聖母、聖嬰和聖安妮」以及「聖母之死」等。
卡拉瓦喬早期的「水果籃」是他當時追求率真和求實的藝術理想的作品。結實的水果竹籃,籃裡擺著不同種類的水果,新鮮的葉子、乾枯的葉子以及蘋果上蟲子咬過的小孔,在在都是自然真實的表現;而單純質樸的光線,把光影明暗處理得毫不含糊。據史料考證,這還是美術史上第一幅靜物畫。
1609年流亡他鄉的畫家再度回到那不勒斯,而且經過相關人士的努力,曾經殺人的卡拉瓦喬獲得赦免書;可惜在返家路上,年僅39歲,才華橫溢的畫家,卻因病去世。
卡拉瓦喬在世時名聞遐邇,死後卻被人們完全遺忘,一直到20世紀後期才重新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