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你真的哭得太累/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那麼叫夜鶯不要咳嗽/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抗戰勝利後,詩人聞一多為哀悼幼女所作的葬歌──〈也許〉,也許就像一雙溫暖時代的大手,撫慰了多少國破家亡的痛苦靈魂。
二十世紀是個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歐洲猶太人自有數不盡的血淚,日本人又為自己的侵略行為,付出了兩枚原子彈的慘痛代價。心酸悲悼的苦難更源自中國八年抗戰中的數百萬殉國者,以及隨著戰爭這塊崩塌的巨岩,一路漂流、墜落的流亡潮……
台灣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齊邦媛,以年屆八十高齡完成自傳《巨流河》,將刻骨銘心的國仇家恨,以及投注畢生心力於讀書、教學與研究生涯裡的諸多往日情景,以滾滾滔滔的文字之流,帶領讀者奔赴那條漫長險巇的人生巨河。
文人以寫作的身影化為一幀永恆的定格,為世人樹立文章風範。其書名源自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那滾滾的遼河既是百姓的母親河,而「巨流河」三個字同時承載了學人作家一生自童年至暮年,從大陸到台灣,由戰爭以至於和平的所有歷程。整整一個時代的歷史巨浪,翻滾到我們的眼前,直是亂石崩雲,驚濤裂岸!
當那一段亂離歲月中的悲傷曲調,逐漸消隱在人們的耳畔與記憶深處時,唯有這股文字的巨流河,為讀者再現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