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一名小學生因為睡太晚沒有上學,被祖母責罵後上吊身亡。又是一個年輕生命選擇死亡,多令人震驚,姑且不論生命教育的成敗,孩子是面臨什麼困境,寧願選擇死亡?我想絕對不是一句「挫折容忍度太低」就能解釋。
又到了母親節,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為無法得到母愛的孩子擔憂。社會變遷產生愈來愈多的破碎家庭,幸運的還能和父親或母親聯繫,但總有一些孩子不知道媽媽在何方,他們在母親節感觸必極複雜,心靈必更脆弱。
我曾有位學生因父母離異,而拒絕上學,幾經努力,好不容易勸她上學了,但母親節前夕朝會時,校長歌頌母愛的一席話,又讓她退縮了。這件事給我很大的警惕,所以在學校負責母親節徵稿工作時,於徵稿文章中,我一定會寫上一段:「如果你的媽媽無法在你身邊照顧你,請把你的思念寫出來;或是對代替母職的父親、祖父、祖母、阿姨、姑姑等親人,說出你的感謝。」我的用意是讓這些孩子不感到孤單,讓他們一樣受到重視。
單親家庭及隔代教養家庭愈來愈多,雖然這些家庭的孩子未必受傷,但內心脆弱、敏感的也不在少數,不要忽略了這類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