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可舉債執行 有的卻說沒錢 政府應以專業思考 做真正對人民有利的事 而不是評價
媒體報導,屏東市最近兩、三個月深夜,常有燃燒東西的焦臭味,縣府環保局判定,主因應為高屏溪流域露天燃燒漂流木產生的臭味,屏東市長葉壽山認為,漂流木持續悶燒,危害層面太大,必須盡快解決。
屏東沿海因八八風災而堆積大量的漂流木,這種情形不獨屏東,南部、東部皆有,但政府遲遲不清除,原因是缺乏預算,然而是真的缺乏預算,還是無心處理?
政府多項政策是以舉債執行,如國中小學營養午餐免費等,為何某些公共事務可以靠舉債施行,某些則不可以?
同樣是國民,為何有如此差別?難道幫助沿海居民清除漂流木,比不上營養午餐?不清除漂流木,沿海漁民無法出海捕魚,生計與居住品質(漂流木有腐爛惡臭,並滋生細菌,甚至起火燃燒),但絕大多數國中小學童的家長付得起營養午餐費,可是政府還是執意要舉債辦理。
如果說,這是因沿海居民少而國中小學童多,為政者應該考慮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水庫因風災淤泥與漂流木如山,導致蓄水量大幅下滑,總該是牽涉到數百萬人生計的大問題吧?
南部水庫蓄水量嚴重下滑,加上氣候異常,南部冬天又缺雨水,下月起就得減壓供水、稻作休耕,這種影響民生的大事,為何政府遲遲無法提出有效作為來解決?
負責業務的官員不能推說沒錢,就沒了下文,沒錢,事情還是得做,得想辦法找錢。
我覺得,各級政府及部會考慮政策的推動與執行時,不自覺被台北觀點局限,台北認為很重要的事才重要,台北不認為重要的就忽略,否則,為何同樣欠缺經費,某些公共政策可以靠舉債執行,某些卻只能說沒錢?
不要因營養午餐免費能討好的人民(選票)較多,較能獲得正面社會觀感、評價,就積極想方設法推動,卻再三拖延做了只有少數人看見,甚至不被報導的事。
有些政策社會觀感不佳、有爭議,但若政府認為是正確的政策,就要堅持到底,例如施打新流感疫苗或簽署ECFA,同樣的,不能拖延社會不太關心,但也很重要的事,如清除漂流木,和節能減碳政策。
治國不能只顧社會觀感,得從專業角度思考,怎麼做才真正對人民有利,而不是只在乎輿論。